2019年第1季度馬上就要過去了,通常情況下,三四月應該是農機產品銷售的高潮了,但目前從市場反饋的情況看,形勢依然不樂觀。插秧機銷得慢,拖拉機銷得慢,收割機更是難啟動……
很多農機經銷商都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目前的農機經銷商已然不是前些年的夫妻店了,現在基本都是一幫員工、一眾品牌。而且近幾年隨著農機行業營銷模式的逐漸成熟,已不再是廠家鋪貨、銷售后付款的情形,基本上都是不低于50%預付款進貨,更有甚者是全款進貨。
商品放在家里永遠是商品,銷售出去才是硬道理。農機市場形勢不好,產品價格一降再降,經銷商是只要能賣就賣,并不會太注重單臺利潤。
即便如此,市場還是冷淡,上門的客戶多方“刁難”。先是走馬觀花,弄得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然后再回頭跟你砍價。該讓的都讓出去了,最后成交的時候,還要賒銷。先付一部分,剩余款項收了糧食再給,你說賣還是不賣?
想想好多天沒走貨了,賣吧;再想想年底的賬不好收啊,還是不賣吧。真是左右為難!
好,你不賒銷,別人賒銷。自己還是干著急!
農機經銷商遇到這種情況,筆者認為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主要是看下面的條件能不能滿足。
(1)第一個前提,所有的農機經銷商都不賒銷,那問題就簡單多了,大家只拼品牌、服務、性價比等綜合實力。
(2)當然有人說,上面的條件是不可能實現的,總會有賒銷的經銷商。那導致的后果只能是大家跟著賒銷,年年賒銷,年年收賬……農機銷售進入惡性循環。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慮,前幾年有很多融資措施出現,為什么執行得都不好呢?主要是手續繁雜、抵押物不明確,致使項目推進難。那金融機構可不可以簡化貸款流程,同時讓農民種田加入保險呢?這樣多方的風險就可以降至最低。
(3)如果以上兩點還是不現實,那還有第3種解決方案。農機經銷商多是當地人,對大部分機手都比較熟悉,可以對口碑比較好的、信用度高的用戶適當賒銷,對口碑不好的盡量不賒銷。另外,還可以采用擔保的方式,找信用好的人作擔保,這樣也可以適當賒銷。
(4)最后一個方案,一些大型設備如拖拉機、收割機、青飼機等,可以借鑒工程機械行業的經驗,機具可以賒銷,但要安裝遠程監控、電子鎖等設備,隨時查看機器的作業狀態。
這種情況下,雙方要約定,在貨款還清前,機具的所有權歸經銷商,并且規定好還款期限,在規定還款期限未還款時,則采取鎖車等措施,以維護經銷商的權益。
總之,筆者認為,農機市場應該規范發展,經銷商要杜絕賒銷。否則,如果無限制惡性循環,我們看到的將是一撥又一撥的經銷商關門倒閉!
來源:農業機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