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輪胎工業一直以良好的態勢保持高速增長,其發展勢頭已為世界所矚目,特別是子午胎年遞增速度都在30%以上。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4年,中國輪胎總產量達到2.39億條,比上年增加18.7%;其中子午胎1.04億條,比上年增加36%,輪胎子午化率超過50%。政策的引導、外資的發展、消費的推動、出口的增加,促進了輪胎工業的全面提升。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十五期間,國家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子午胎的產業政策,并從2001年起減免子午胎10%的消費稅。從這一年起,全國出現了發展子午胎的熱潮,特別是全鋼載重子午胎更是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2000年~2003年,全鋼胎從299萬條提高到1011萬條,年平均增長50%;半鋼胎從2652萬條提高到3817萬條,年平均增長13%;斜交胎從4877萬條提高到5420萬條,年平均增長4%,增幅明顯低于子午胎。
此外,由于中國極具成長潛力的市場,吸引外資輪胎企業紛紛在中國落戶,其投資的90%是轎車、輕卡子午胎,并已占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外資企業對子午胎的投資,加快了中國輪胎子午化進程。
自主技術已經形成
如今,中國輪胎工業的技術進步已取得明顯成效。以上海輪胎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鋼胎和以華南橡膠輪胎有限公司的半鋼胎為代表的中國自己的子午胎技術已經形成。無內胎全鋼胎、寬基全鋼胎、工程子午胎以及50、45、40、35系列半鋼胎等產品的開發成功,標志著中國子午胎技術已開始進入世界前沿。同時,國內一些有實力的輪胎企業還介入了節能、環保、綠色輪胎等新一代子午胎技術領域。如上輪公司與同濟大學合作進行輪胎噪聲研究,使產品更趨綠色化;三角集團與中科院、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共同進行智能輪胎的研究等。
到目前,我國已能生產斜交和子午兩大結構的載重胎、輕載胎、轎車胎、工程胎、農用胎等五大系列2000多個規格產品,無論是數量、質量還是規格,基本能滿足汽車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需要。
生產集中度全面提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輪胎企業經歷了不斷深化的體制改革和市場重組,輪胎工業生產集中度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的地域化明顯。山東特別是膠東一帶輪胎產量占到全國的35.28%;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迅速,其產量也占到全國輪胎的27.63%。而且各具特色,山東以國有和民營企業為主,斜交胎居多,長三角以外資占優,半鋼胎產量大。二是大企業、大集團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如佳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5個廠的總銷售收入達到86.22億元人民幣;上輪公司去年全鋼胎產量達到225萬條,單廠能力在世界上也是數的著的。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統計,其前十名會員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到總銷售收入的69.05%。而國家統計局統計的規模以上輪胎企業數也從2003年的248家降到2004年的198家。最近傳出消息,輪胎工業新一輪重組已在悄然進行中。
形成競爭新格局
2004年,全鋼胎十大民族品牌全部獲評中國名牌產品,成為中國輪胎工業品牌建設的里程碑。
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統計,2004年,十大名牌企業輪胎產量5187萬條,利潤為13.9億元,實現利稅總額29.2億元。這充分說明,中國輪胎工業已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并已經形成了中國品牌與國際品牌競爭的新格局。
中國輪胎工業挺進國際市場,依托兩大市場求得發展的愿望正在得以實現。據統計,與1986年相比,2003年輪胎出口交貨量增長31.7倍。而2004年,中國輪胎出口更是大放異彩,出口量6875.2萬條,占總產量的近1/3,出口交貨值21.2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0.58%和65.09%。出口輪胎中,子午胎連續兩年超過一半以上。說明中國輪胎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具備相當的競爭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