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研發、轉型升級及供應鏈管理是企業因應全球化自由經濟競爭時,追求永續經營和持續產品生命周期的必經路徑;發展供應鏈的同時,需注意人力資源、市場胃納量、產能利用率、國際分工體系等,都是成功與否的必要條件。
業者表示,臺灣引以為傲的機械業代工體系,發展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體系內的公司大多有規模不大(30人以下)、可彈性化生產、充分利用邊際效率等特色,當遭逢經營環境丕變、成本提高和微利化的考驗,專業代工優勢一點一滴的被商品全球化的潮流所侵蝕,企業主必須在價格、質量、交期和市場規模都兼顧的情況下,方可維系得之不易市場競爭性,確保公司的永續經營,若能同步透過量化的方式重新檢視全部的生產流程,往往可以得到新的轉機和生機,也有許多公司想盡辦法更新工廠設備、提升精密度和產能利用率,知識經濟管理、充足的資金和優質的人力都缺一不可。
對機械業而言,供應鏈的形成攸關永續發展,唯采取國際分工的模式,創造出比臺灣專業分工體系成本更低、質量更好的比較利益,再透過強有力的市場營銷策略及具彈性的供貨體系,提供多樣化的產品,方可再一次締造臺灣加工代工業的革命。
盡管現在臺灣的工業界具備供應鏈管理實力的單一公司不多,但發展供應鏈的確是公司發展全球化市場能否成功的主軸,「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將是每一家機械廠家必要面對的嚴苛考驗。
現今,企業主往往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受,因為「人才」是推動產業供應鏈和全球化布局是否成功的關鍵,也是現階段企業轉型升級時暴露出的隱憂。具備通才特質的領導者,除能力強、心胸大外,仍需花時間整合各環節的專業人員,提升比較利益、降低機會成本,因此很多建設并不能從短期看出績效,供應鏈的成形和管理必須從中長程規劃的角度來持續進行的,因為人才是不能速成的。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