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引進技術到并購國外公司,中國機床企業在發展道路上是如此地不遺余力。
理由在于:首先,中國市場的繁榮及國際機床產業的重組為中國機床企業發展帶來了希望;同時,亟待突破的技術瓶頸是中國機床企業國際化的最大難題。
機遇與挑戰同在,這對矛盾統一體,在中國機床企業國際化進程中得以充分體現。
當有更多的聲音在討論引進技術和并購國外公司是否成為中國機床企業國際化道路的一條捷徑時;當有更多的善意者提出忠告這并非一條坦途時,或許,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
中國機床企業想通過引進技術或者并購國外企業的途徑來填補自身技術的缺憾,也許是處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的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不應該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是否存在風險,而應該更多的放在探討中國機床企業如何在海外并購中贏得成功;如何在并購后能夠成功的經營。
誠然,有很多國外并購的豐富經驗可以被當作范本對中國的機床企業進行這樣或那樣的指導,但是,這就像一只漂亮的水晶鞋,適合別人卻未必合我們自己的腳。
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成功并購國外企業的中國機床行業的先行者們,盡管,他們的經驗時間如此之短;盡管他們的經驗還稍顯稚嫩。但是,也許這更適合中國機床企業的特點。
在過去的一年,中國機床企業的跨國并購已經掀起了一個小高潮。這一年,先是上海明精機床公司先后分別收購了德國沃倫貝格公司和日本池貝公司;而后,與沈陽機床成功接管德國希斯公司的同時,大連機床則拿下了德國茲默曼公司。
我們應該給予這些企業以更多的關注。
在本期中,我們挑選了國內機床企業國際化并購的始作俑者大連機床。從2002年到2004年,該公司每年并購了一個海外公司。我們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并購的細節和并購后如何結合自身戰略的發展上,而不是成功本身。
我們認為:有什么樣的過程,可能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上篇:三次并購全程回放
盤點大連機床的并購歷程,我們發現,這其中的每一次過程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三次并購方式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每一次并購都充滿了艱辛,不是成功一刻那么簡單。我們力求能夠還原每一次過程,告訴你一個個真實的并購故事。
首次出征:
議標收購美國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
這是大連機床發展史上最早的一次跨國并購。廣為業內人士所知的信息是,2002年媒體公布的這樣一條消息:大連機床首開業內并購外企之先河——成功收購英格索爾生產系統。
但是,鮮有人知的是,事情的初始并不發生在2002年,而是更遠的6年前。
1996年,出于提升自我技術裝備能力的需求,大連機床與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就合資一事開始談判。理由也很簡單,因為該公司的組合機床和柔性制造線技術世界領先,而組合機床又是大連機床的代表性產品。于是,大連機床想以合資的形式引進技術。
盡管大連機床對合資一事有著熱切的渴望,然而這似乎并未起到任何作用。事情的一開局就顯得頗為不順,矛盾的主要焦點集中在:控股權問題。
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由于自身實力的強勢決不讓步;而大連機床面對的問題是,當時國家出于對民族工業的保護對合資政策不太寬松,不鼓勵外資控股。同時,就大連機床本身而言,作為中國機床行業的領先者,也不愿意將主動權掌握在別人的手上。
因此,誰控股的問題成為整個談判過程中最重要的爭執。盡管在其他方面雙方都有較為一致的共識,但似乎于事無補。就這樣,花開花落,在雙方若即若離的爭論聲中,6年的光景悄然而逝。
6年沒有談成的合作,在2002年,事情以雙方事先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的形勢翻開了新的一頁。
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由于財務上的困境,被其母公司列入對外出售名單。
此消息一經發布,就有世界眾多的機床廠商表示出了興趣。來自德國、意大利和美國的機床制造商紛紛表達了收購意愿。
而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也表示:凡是有意收購的都可以遞交意向書。
“我們是在那年5月份通過一個美國朋友獲知的消息,當時那個心情好得就像五月的天空清清朗朗。”大連機床的一位高管回想起那一刻仍是很興奮。
這是一件無法不令人激動的事情。消息靈通人士透露:“英格索爾原董事長是個機床迷,為了發展機床產品的最新技術不惜商業代價研究新產品,由于企業投入到研發中費用過高,開發技術過于超前,因此,從經營的角度講商業化欠缺。所以導致該董事長去世后,企業經營急轉直下,而他的子女們對經營機床產業又沒有太多的興趣,企業才走向沒落。”
探尋此段文字,不難發現引得眾多機床制造商參與收購的理由只有一個,雖然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走向窮途,但是先進的技術并未受損。
拿下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所能獲得的好處,每一個擬收購的企業早就心知肚明,大連機床看好的這塊處女地,也是其他廠家心儀的對象。
競爭的局面可想而知。況且,大連機床并不是最高的出價者。
一切困難對大連機床來說都是嶄新的。但是,最終的結果連務求必勝的大連機床自己也覺突兀:勝利了。
至此,或許有細心的人士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大連機床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英格索爾會把更多的青睞給了無論是財力還是實力都不及美、德機床制造商的大連機床。
“我想是我們的很多細節感動了他們。”大連機床國際業務負責人陷入深深地思索中,“首先,在所有收購者中大連機床最有誠意把企業經營下去,因為很多其它企業,甚至包括當地企業,有很多是懷著收購后關閉該企業從而消滅競爭對手的意圖來的。而我們的承諾是:要把研發、營銷、裝配全部保留在當地。”
“其次,是大連機床的付款方式好,大連機床付現金,很多國外的企業有的是換股、有的是期權等操作模式。”
基于某種共識,談判的過程顯得頗為順利。但是,在接近尾聲的時侯還是出了問題。“由于整個這次轉讓,英格索爾并沒有拿到一個理想的價格,在快要成交的時候對方提出:價格不合適,不想賣了。”講到這一段,大連機床國際業務負責人仍顯得心有余悸。
值此崩盤的邊緣,大連機床反而更冷靜了。“當時的大連機床常務副總裁董慶富語氣嚴肅并冷冷地道‘請你們打電話到花旗銀行,我們應付的資金已到帳,如果你們想繼續談的話,請你們明天給我們打電話’。”
柔和的陽光灑向室內,大連機床國際業務負責人的臉上寫滿了自信:“當時,董慶富總裁應該是這樣一種心情,在國內申報項目的時候,國家非常支持我們,因此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另一方面,考慮到經營的最終目的,不能只顧成功不顧代價,更要追求一種經濟效益。”
在大連機床明確表態之后,事情出現了轉機,英格索爾作出了讓步。大連機床第一次以議標的方式收購了國外機床公司。
沒有經驗:
競標收購美國英格索爾
曲軸加工系統公司
不出大連機床所料,時隔半年,舉步維艱的英格索爾集團與拭目以待的大連機床再續前緣。
2003年7月,英格索爾集團公司宣布整體破產。之后,英格索爾曲軸加工系統公司首先以招投標的方式進行破產拍賣,于是大連機床又嘗試了一種新的并購方式,參與到破產法院的拍賣程序中去。
在這一次拍賣過程中,大連機床面對的競爭更加激烈。接近消息源的人士透露:“當時大連機床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之一,是英格索爾曲軸公司前總裁找到的一家美國當地的財務公司,對方志在必得地想把這個公司拿下。”
對于大連機床來說,所有的形勢都比收購英格索爾生產系統更為不利。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面對并不熟悉的程序及強勁的競爭對手;而且,大連機床只能夠按照已提前搶得領頭馬地位的美國公司既定的安排跟進。
于是,按照拍賣程序,在拍賣公司報出底價之后,所有的投標公司開始舉牌競標,大連機床當然也不例外。
據悉,前前后后經過總計6輪的舉牌后,大連機床最終以304萬美元拿到了英格索爾曲軸公司的所有權。更令大連機床欣喜的是,這個價格比預期收購的價格要低得多。
參加此次競拍的人士分析:“之所以能以這樣的價格成交,是因為其它對手每舉一次牌,大連機床立即按照競拍規則所至少應該上揚的價格,大連機床從沒有猶豫過。因為在此之前,大連機床高管層就曾對收購的價格和收益都做過詳盡的分析預計,已經給拍賣現場帶隊的負責人授權,在一定價位之下不用請示,不用猶豫;如果高于預計極限,隨時請示,隨時答復,家里的董事會、決策層將隨時討論給予答復。”
“由于心里有了底線,所以現場參與競標的人就顯得很是自信,操作自如。在兩輪舉牌過后,場內的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其他競爭公司每舉一次牌都要小心地商量一下增加的價格,但是,再看看這個來自東方的對手,幾乎毫不猶豫,只是寫上幾個數字的功夫,甚至不需要與其聘請的在座的美國顧問和律師進行商量。他們無法估量這位神秘對手有著怎樣深不見底的經濟實力。”
“如此的情形反復了幾次,幾位西方對手幾乎已經突破了心理防線,最后一輪舉牌競標的時候,英格索爾前總裁找到的財務公司提出‘到外面商量一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最后這些人終于又坐回到會場上,很艱難地給出了一個數字,而這一次給出的價格已經不是以萬為單位的整數字了。”
“然而,大連機床還是毫不猶豫地舉出了304萬美元的價格,看到大連機床志在必得的氣勢,于是,對方稍作商量之后宣布退出。”
304萬,大連機床買下了英格索爾曲軸公司的全部——土地、房屋、設備、專利以及其他知識產權。
這出乎大連機床高管層的意料;同時,似乎也超乎破產法院的意料。于是,拍賣結束后,另一個意外發生了:大連機床沒有等到最后的結果。
其實,按照拍賣程序,法院在拍賣結束后就應該當場宣布結果。但是,直到24小時之后,這一事實才得以公開。究其原因,是拍賣法院在猶豫,猶豫著要不要將公司賣給中國企業,因為涉及到核心技術;猶豫著作為破產委托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