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恐怕都沒有想到,兩本書竟然在儀征雙環活塞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儀征雙環)掀起了一場“風暴”。
“風暴”卷及每個員工
2004年8月,儀征雙環總經理程德興動員全體員工認真學習《沒有任何借口》和《細節決定成敗》這兩本書,公司統一采購,下發至各科室、車間,并要求員工在學習之余,每個人寫幾篇學習心得,組織開展學習心得交流會,促進互相學習、互相提高。
“雙環報”(儀征雙環的廠報)開辟版面,連載了員工學習這兩本書的讀后感。員工竇朝舉在《細節給我們帶來什么》中寫道:“我們最強大的‘敵人’不是國外同行,而是我們自己,我們很多人未能在各自崗位上關注細節,未能嚴格按照過程控制制度規范細節要求展開各項工作,未能去發現和解決需要我們及時改善的細節問題!”
員工楊明則認識到了:只有把日常工作中的小事一件件做對、做好了,才能保證公司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才不會發生臨時的“救火”現象,才能保證公司各項重要指標的完成。
“拜讀《沒有任何借口》,使我受益匪淺。”員工榮仁勇如此感慨,“我們很容易就會問:西點軍校能夠培養出如此優秀的人才靠的是什么呢?做事不找任何借口就是最恰當的答案!”
“想做事,找問題;不想做事,找借口”,這句話不但已經成為了儀征雙環每個員工的口頭禪,而且越來越多的員工在實際行動中踐行這一原則。儀征雙環綜合管理部部長梅華林告訴記者:“現在,遇到困難就找借口的員工是越來越少了;相反,遇到困難后主動想方設法去解決的員工則越來越多了。”
據了解,目前,儀征雙環生產現場已經有了比較大的變化,員工比以前明顯關注細節。生產現場采用可視化管理,機器轉動盤上用紅線作了明顯的轉動方向標志;以前專用油瓶沒有任何標志,以致于員工盛油時,常盛得過多或過少,現在則用紅線標出盛油的最高點和最低點;進出密封式生產現場時,員工都會仔細看看門是否已經鎖好了,是不是還有一些門縫,以免污染生產現場。
“風暴”起因
在與記者交談中,程德興表示,這場“讀書風暴”是十分必要的。“工人最主要的工作是生產,不可能讀那么多書,只能選擇一些有益的書,而這兩本書闡述的理念是我們員工亟需的。或許再過一兩年,我還會要求員工再復習這兩本書。”
他還向記者坦言:“無論知名企業還是小型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松懈,不注意細節,觀念上需要轉變的員工。這書很符合我的胃口,我更想和員工們一起分享。希望員工通過學習,提高認識,不斷完善自我。”
或許正是程德興這樣重視員工的文化素養,才使儀征雙環在同行業中脫穎而出。目前,儀征雙環已經從一個小小的農機廠發展成為汽車行業赫赫有名的“環老大”,產品與大宇重工、濰柴、一汽大柴、錫柴、廣西玉柴、上柴等近100家主機廠配套,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25%,覆蓋率達80%以上,連續17年產銷量勇奪同行魁首且躋身世界十強。
“儀征雙環能有今天的成績,完全靠一種精神在支撐。”從1984年起任廠長,至今已當了約二十年儀征雙環當家人的程德興總經理深有體會,“我們公司發展至今,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我們還得不斷前進,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人。而一個人,需要用思想來裝備。”
作為儀征雙環人,需要用什么思想來裝備呢?現今最流行的是“創新”,但程德興并不完全茍同。他認為只需一小部分人去創新,充當火車頭,而更多的人應該服從指揮,這正是《沒有任何借口》很符合他胃口的一大原因。
對于《細節決定成敗》,程德興也是推崇有加,他覺得儀征雙環的每一名員工都應領會這書中的精髓。他向記者解釋:“我們活塞環行業已經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不像計算機等新興科技,我們只有不斷地改善,從細節下手。”
據了解,每一個活塞環都要經過40多道工序(有些產品更多),才能完工。但是忽略了某一個工序的某一細節,就會造成不良品。對此,作為高級工程師的程德興總經理深有感觸,他對記者解釋:“生產過程中,如果每個環節都做好,注重每個細節,每一道工序都有一點點的改進,也就是說,每個員工在自己工作范圍內盡管只比以前做好一點,哪怕只做好了一點點(程總再三強調),經過40多道工序后,我們產品就會有很大的改進。相反,就算我們生產過程中,廢品只占千分之一,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大損失。”
“風暴”與tpm同行?
當今論管理,最流行的詞匯之一似乎是“細節”。在書店瀏覽財經圖書,會發現好多都是談論精細化管理的書籍,什么《細節決定成敗》、《決定成敗的49個細節》、《細節是魔鬼》、《細化管理》等等,其中,《細節決定成敗》位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
但儀征雙環并不是從推薦員工看《細節決定成敗》的那一天起才關注“細節管理”,早在2001年起,儀征雙環就到上海等一些地方調研,并于2002年初開始導入tpm管理模式,聘請了上海博正咨詢公司有關專家到現場指導,以減少設備故障,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改善產品質量。
90年代中期tpm被引進中國,國內的許多知名企業如寶鋼、鞍鋼、青藏鐵路工程部、海信、創維等已開展了tpm,但是在活塞環行業引進tpm管理模式,儀征雙環是首家。
據儀征雙環tpm推進室主任孫斌介紹,tpm是一種精細化管理模式,tpm特色是“零”,即零故障、零不良、零災害。引進tpm有三個目標,即改變設備(現場)、改變員工、提升企業文化。希望員工的觀念(按規范做事,即正確地做正確的事)改善后會使設備保養效果、設備效率、產品質量得到提升,從而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員工從不愿意做一些細節小事——到試著做——到帶動周圍人一起做。
而動員全員閱讀《細節決定成敗》,則是為了進一步轉化員工的觀念,使員工更加注重細節,提高產品質量。
tpm的一大組成部分是自主維護,即員工明確“我的設備我來保養,我的設備我來維修,我的區域我來清潔”的理念,鼓勵員工找問題,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大小問題,都要進行記錄,然后列成清單。鼓勵員工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善提案”,即合理化建議,不管建議采用與否,都給予一定的獎勵。這一活動從2003年開始,至今已經提出了約1.5萬條提案,有近20%的提案已被當作技術項目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據了解,員工在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一種價值1980元的金屬筆,但這種筆使用有很大的局限,金剛石筆芯磨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用了,后來有員工提出“可以回收到廠家修復后再利用”的提案,使一支金屬筆能當三次使用,第一次回收后可利用率高達90%以上,第二次回收后還可利用70%以上,現在一支筆可當兩支半使用,一支筆可節省3千多元,就這么一個小小的提案,卻使公司一年至少節省32萬元金屬筆的成本開支。
類似這樣的提案,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重大發明,而是一些改進工裝夾具、防止生產設備的“跑冒滴漏”、注重保養潤滑、加強清潔清掃等所謂的“小事”。正是這些小事,使儀征雙環的設備綜合指標,從2002年的38%提升到2004年的58%。孫斌告訴記者:“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引進tpm還處于初級階段,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提倡從小事做起,促成大的改善,我們的目標是使設備綜合指標達到85%。”
“風暴”的背后
當然,動員員工讀《細節決定成敗》和《沒有任何借口》,程德興自有其更深遠的想法。
當記者問程德興是否贊成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作者)的觀點,即認為細節決定成敗時,程德興果斷地回答:“汪中求只是從側面上闡發了細節在事情成敗上的至關重要性,其實我認為決定成敗的最關鍵因素不是細節,而是決策。”
早在80年代,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有很多人提出了當時的流行做法,即把儀征活塞環廠分成若干個分廠,甚至市里有關方面也傾向于這個方法。但程德興卻拍板,不但不搞“分而活之”,還要向外擴張,搞租賃、兼并!1987年前后,先租賃了儀征五一內燃機配件廠,后兼并了儀征螺絲廠。1990年,程德興再出重拳,兼并了儀征鋼鐵廠。可以說,這一科學決策,通過這種外延擴大的經營方式,保證了儀征雙環的滾滾向前。
目前,從生產規模、產銷量、市場覆蓋面來看,儀征雙環被稱為“環老大”當之無愧。但程德興坦言:“儀征雙環仍需不斷努力,因為就國內來說,還有一些同行企業在單方面比雙環做得好。”
據了解,國內仍有四五家具備與儀征雙環抗衡能力的企業,如安慶帝伯格茨活塞環有限公司(簡稱atg公司)等。在摩托車配套活塞環方面atg公司比儀征雙環好,但在載重汽車配套活塞環方面儀征雙環處于絕對優勢。
再者,隨著一些民營企業的興起,儀征雙環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為了保住“環老大”的位置,儀征雙環該從哪出招呢?
記者從采訪中得知,儀征雙環正醞釀著更大的發展,為加快未來的發展,雙環人有著自己的想法。面對未來,程德興總經理充滿著必勝的信心。
2005年將是儀征雙環出擊拼搏、邁向新局面的重要一年,據程德興介紹,“2005年儀征雙環主要做好兩個項目的順利進行,第一個是儀征雙環與日本活塞環公司(npr)有新的合資項目,經過了將近一年的磨合,雙方已經達成合資組建鋼環企業的意向,2005年內最終確定新成立的公司名。第二個是與美國亞新科集團(asimco)合資成立的凸輪軸廠已于2005年1月6日正式開工,將在2006年完成。”
通過這兩個項目建設,儀征雙環將經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在國內進一步穩固與轎車的配套,爭取占到1/3的國內轎車配套比率;并將一半產品出口到歐洲,特別加強歐洲市場。從而使儀征雙環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格局,力爭產品暢銷國內外,5年后銷售額達到10億元。
而掀起這場“讀書風暴”,恐怕是儀征雙環為了贏得整盤棋而布下的一顆至關重要的棋子。正如程德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再強調的,“要想使企業有更好的發展,單靠擴大生產、提高硬件設備來改善產品質量是不行的,關鍵在于人。希望通過讀這兩本書,使員工形成一種理念,即做事從每一個細節入手,遇到困難,不尋找任何借口;并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