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機行業"五大鼓"中,武鼓的改制最徹底,因此,其發展也頗受業內關注。到3月29日,湖北武漢鼓風機有限公司(原名武漢鼓風機廠,簡稱武鼓)完成重組工作正好一年。那么,重組后的武鼓發展情況如何呢?在武鼓技術洽談及交流會上,記者采訪了武鼓董事長、總經理徐杰。
這一年是忙碌的
在徐杰記憶里,這一年是忙碌的。在他接手武鼓之前,由于武鼓內部管理混亂,銷售人員接到訂單后,讓外面一些沒有名氣的小廠生產,然后再貼上武鼓的牌子。由于產品質量和服務都無法保證,致使這個已有40多年品牌積累的老企業,市場盡失,危機四伏。徐杰說:"接手武鼓時幾乎沒有轉接訂單。"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徐杰一邊內抓管理、外抓市場,重塑武鼓在市場上的形象;一邊積極與國內科研院所合作,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
當記者問徐杰,接手這個爛攤子后,是否遇到一些難題時,他回答得輕描淡寫:"這一年,大問題基本沒碰見,小問題還是有一些。我認為一點困難沒有不正常,關鍵是怎樣去面對,如何解決。"
如今,武鼓搬遷工作已經結束,占地180畝的新廠區坐落在藏龍臥虎的東湖科技園。整潔的廠房,氣派的新辦公大樓,一掃老武鼓的頹廢之氣。從去年3月29日徐杰正式簽訂收購武鼓協議到2004年底,武鼓實現銷售收入8180萬元。這個數字與原來年產值2000多萬元的老武鼓相比,確實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但與陜鼓、沈鼓、上鼓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據悉,今年一季度,武鼓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全年銷售目標是1.4億元,2006年的目標是3億元。
與三菱重工進行更深層合作
仔細分析國內風機行業現狀及市場情況后,徐杰認為上述兩個目標還是可以達到的。目前國內風機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量大面廣的中小型通風機。這類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價格競爭近乎"白熱化",國產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95%以上。另一類是大型透平壓縮機,國產設備市場占有率為50%左右。沈鼓、陜鼓和上鼓在透平壓縮機領域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三足鼎立之勢。特別是陜鼓,主導產品軸流壓縮機和能量回收透平裝置市場占有率達到95%以上。到2006年,入世關稅壁壘徹底取消,國內風機行業特別是在大型透平壓縮機領域將會受到很大的沖擊。
為此,重組后的武鼓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已經開始著手進一步深化改革。據記者了解,老武鼓的主導產品采用的動葉可調送、引風機技術是從日本三菱重工引進的。在引進技術時,老武鼓與三菱重工簽有技術同步發展協議。眼下,武鼓正在與三菱重工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談判。業內人士透露,合作的方式既有可能是三菱重工以技術入股,還可能是武鼓買斷三菱重工某一項技術,但無論采用那種方式,只要有利于提高武鼓核心競爭力就行。
重點拓展電站市場
從我國目前的發展形勢分析,電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預計電力缺口在2010年前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瓶頸。專家預測,"十一五"期間國家電力建設仍將保持快速發展,每年將新增發電裝機5萬mw。其中,火電約占75%。因此,大型電站對發電設備的需求將穩定增長,而對風機的年需求將近4億元人民幣。
眼下,在我國一些火電站運行的小型發電機組煤耗高、效率低、污染嚴重。據統計,2003年我國發電總裝機容量34萬mw,其中燃煤發電約占75%,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元兇之一,因此,煙氣脫硫裝置將成為治理電站空氣污染的主要設備。而電站風機又是武鼓的主導產品之一,市場優勢不言而喻。
制定新的發展規劃
通過對國內風機行業及市場前景仔細分析后,徐杰制定了武鼓下一步發展計劃:在經營目標上,武鼓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完成公司經營機制的轉軌磨合,以完善的制度凝聚人心,把武鼓建成"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管理科學、效益領先"的企業;主業實施名牌戰略,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到2010年,力爭發展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大型風機生產基地。到那時,武鼓產值將達到5億元,實現利潤7500萬元;到2020年,產值達到10億元,實現利潤1.8億元。
在市場規劃上,武鼓不與陜鼓、沈鼓、上鼓等企業在高端透平壓縮機市場競爭,力求做風機行業第二集團領頭羊;鞏固武鼓現有產品在電力、冶金、建材、石化等行業的市場份額,并逐步向電站脫硫、除塵、污水處理等環保領域滲透。
在產品上,進一步消化三菱重工風機技術,研制、開發100萬千瓦以下的動葉可調軸流式電站鍋爐風機,繼續保持國內火力發電廠配套引風機在技術、質量上的優勢。同時結合市場情況,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利用與日本三菱公司多年合作的基礎,擴大海外市場份額。
此外,為進一步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十一五"期間武鼓還將增加一些加工車間、數控機床及加工中心等現代化的加工、檢測設備,總投資約為3370多萬元。
徐杰最后指出,今年是武鼓重組后實現跨越式發展及實現"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從今年開始到2010年,武鼓爭取進入到國內一流風機企業的行列。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