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刀具上的刀片,就像是老虎的牙齒。在南京就有一位老人,他一生都在琢磨著如何讓“老虎”的牙齒——刀片更鋒利,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發明了車刀、銑刀、铇刀、鉆頭、鉸刀、鏜刀等六大類32項刀具,并且取得了國家專利,獲得了上百萬的回報。
昨天,“刀具大王”李旭淮走進本報,他說過去自己將技術“敝帚自珍”影響了技術的推廣,如今,他希望能將自己的技術傳遞出去,讓自己的發明為社會所用。
用積木法制萬能刀
今年62歲的李旭淮自言“仍有著18歲青年的異想天開”,喜歡用黑格爾的辯證法來想問題,希望能“倒轉過來看世界”。他說,自己的發明創造就源于這個逆向思維。1962年,從中專畢業后,李旭淮進入了中科院天文儀器廠做了一名機械工人,幾乎干遍了車、銑、铇各個工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工作中他發現,磨制一個物品得更換不同的刀柄,工人們每換一次起碼花上二十幾分鐘。為配合刀具使用,只得建造一個龐大的中心,放上幾十種刀,利用機械手進行操作,李老將之稱為用“萬能的大機床來拯救小刀具”,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建設,將幾十萬元的事情擴大到了幾百萬。他日思夜想,能不能發明一種萬能的小刀具來拯救一種不動的大機床?其實有個非常簡單的方法,那就是讓整體刀柄成為積木式,那么換一個刀柄只需要幾秒鐘,李旭淮將這種換刀方法稱為“積木模塊”法。
精度:一根發絲的1/16
方法很簡單,但是施行起來卻很困難,因為想讓一個積木搭成的刀柄和原來的一樣堅固,就得使兩截產品緊密結合,這其中只能允許1/16的頭發絲這么小的誤差。李旭淮左思右想,要達到這么小密合程度,只能將接口處設計成“圓錐面”,但是問題接踵而至,圓錐面的接口雖然密合卻無法固定,而最好的固定物無疑是螺絲。但是對于學術界來講,不少工程師卻認為圓錐面和螺絲是一對“冤家”,圓錐面有定位功能,螺絲也有定位功能,一個物體怎么可能讓其滿足兩重定位?理論上似乎走不通,但是李旭淮卻從誤差中看到了希望,他說每個螺紋都有兩根發絲的誤差,利用誤差可以讓螺絲的定位作用無效,只起連接作用,從而解決了兩重定位的難題。
百萬回報難掩失落
1989年,老人的專利先后賣到了北京、蘇南為數不多的幾家工廠,獲得了近50萬元的收入,在那個時代,這是一筆令人興奮的財富。后來老人停職下海,專營刀具生意,十幾年下來,也有近三四百萬元的收入。面對這些,老人卻難掩失落,他告訴記者,以前自己將技術視為財富,不愿傳給外人,技術保密卻造成了一個惡果,眼看著32項專利紛紛到了有效期,但是卻未能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如今,國家技工嚴重缺乏,他特別希望能將自己一身的技術傳播出去,讓自己的刀具能找到用武之地。
金陵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