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小汽車并不多見,19歲的談民強卻對汽車著了迷。
1985年,他進入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現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開始與汽車打交道,扎根汽車研發,與汽車結下34年情緣。“當時,騎上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短途出行都讓人刮目相看;如今,開著私家車跑遍大江南北早已不是稀罕事。”3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東風公司技術中心主任談民強對記者說,這一變化,與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息息相關。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汽車工業,談民強雖沒經歷,但通過對汽車工業的研究,他很清楚,與共和國同齡的中國汽車工業是如何從零起步,將無數“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談民強介紹,那時候,我國工業基礎薄弱,所需的車輛完全依賴進口。
面對當時的困難情況,毛澤東主席提出要建立中國自己的汽車工業。“當時,中國汽車人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邊學邊干、邊干邊學,造出了第一批自己的汽車——解放牌汽車,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談民強說,到1969年9月,完全由中國人自主設計建設的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在十堰開工建設。
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開啟,汽車產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廣州標致先后成立,通過合資經營,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再次提速。
“改革開放后,先富起來的一批人,開始擁有私家車。”談民強說,那時,私家車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是身份的象征。
到1992年,中國汽車產量就迅速從1980年的22萬輛躍升到100萬輛。那一年,東風公司在武漢成立合資公司神龍汽車,談民強調入神龍汽車工作。
汽車漸漸走進百姓生活,1999年,談民強也買了人生的第一輛私家車。“2009年中國市場汽車銷量首次成為世界第一,這給中國汽車產業大發展帶來一個非常大的契機。”談民強說。
來源:十堰地區權威網絡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