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6日10日訊(記者 李坐堂)石刻藝術源遠流長的大足小五金起源于晚唐,距今1200余年,素有小五金之鄉美稱。近年來大足五金 “老、粗、黑”逐漸演變成“新、巧、精”,從生產石刻匠具的小作坊,演變成為如今年產值達到200億元的支柱產業,大足五金產品已遠銷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老粗黑”變“新巧精”
鄧修建是“鄧家刀”的第四代傳人,其手工鍛打的“鄧家刀”,聲名遠播。
鄧修建告訴記者,“鄧家刀”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過去一直是家族式手工制作,在自家院子旁搭棚鍛打。而銷售方式,則是上門訂購,“別人要多少刀做多少,從來沒有拿出去賣。”他回憶,那時候環境惡劣、灰塵漫天,坐刀的弄得人全身黢黑,一人一天最多做四把刀。
1996年底,在政府的號召下,像鄧修建這樣的私人制刀老板開始到全國各地考察,他把先進的機械鍛打與傳統的手工鍛打工藝結合起來,創造出了新的“鍛打刀具制作方法”,并已申請成功國家發明專利。同時,他還對“鄧家刀”的外觀、設計等進行看改造,申請了外觀、實用等5項專利。2007年,“鄧家刀”搬進大足區工業園,修了新廠房,80%的生產方式實現了機械化。“鄧家刀”的銷售價格已從以前的幾元、十多元一把,上升到幾十、上百元一把。
大足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烈介紹,如今的大足五金產品已經由過去的“老、粗、黑”逐漸演變成“新、巧、精”,從“小五金”成功向汽摩配件、礦山機械、農用機械等大五金轉型,產品擁有12大門類、200多個品種和2000多樣花色,并且遠銷到了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現代科技改造傳統工藝
被譽為“小五金”之鄉的大足, 曾在全國形成了“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西南有龍水小五金”的三足鼎立之勢。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一批人外地人來大足取經,把大足五金發展的經驗“淘”到手后,以開放的觀念、先進的科技迅速地發展起來,僅幾年時間就把大足這個千年五金甩在了后面,不斷地擠掉了大足五金的市場。
直到2006年,為了打通大足傳統五金產業發展進程中制約“瓶頸”,搶占五金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政府部門相繼出臺、修訂了一系列政策,為五金產業的科技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還爭取到“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大足五金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國家和市級科技專項資金支持。大足先后與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重慶大學等高校聯合,圍繞五金技術、產品設計、項目策劃和包裝等進行研究,還在全國首開五金產品地方標準的先河,確保了大足五金產品的質量。
據了解,去年8月成立的龍水刀具集團,已經投入了200多萬元作為技術研發資金,如今已推出了全球首款“陶瓷刀”,這種刀具不但表面抗菌,使用壽命也是普通刀的兩倍。該集團董事長蔣義說,在這種高科技新品的支撐下,今年公司的銷售目標為0萬元。
五金占工業產值的一半
目前,大足已建成集材料供應、加工代理、倉儲管理、商品交易于一體的專業市場群,經營場地達8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有15萬之眾,是中國西部最大、配套最全、輻射最強的五金商品交易集散地。
據統計,2011年底,大足區全區五金生產企業發展到670個,規模以上五金企業168個,五金產業實現總產值200億元,五金市場交易額達到128億元。“這個數據和1997年的12億元相比,整整增長了11.67倍。”楊烈說,如果不包括雙橋經開區的工業產值,五金產業產值已經達到了大足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
點擊查看更多重慶直轄15周年新聞
來源:網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