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紛紛發兵我國電噴市場,產業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狀態。
環保總局4月27日發布消息,2007年7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國3排放標準(相當于歐ⅲ排放標準),其中北京先行一步,在年內就將實行這一標準,而電控燃油噴射正是內燃機實現國3以上排放的必備條件。
四巨頭圈地
4月20日,上海國際車展前一天,全球最大的柴油系統供應商---博世柴油系統的中國公司總經理齊科甫向記者描述了博世在中國的戰略時間表。
博世汽車柴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8月在無錫成立。
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這個公司的總投資額將達到2.8億歐元。從今年開始,博世柴油系統將實現用于現代柴油汽車的先進共軌系統零部件在中國的本土化生產。
到今年年底,一個面積達30萬平方米,擁有2000名員工,集世界級生產、研發、管理能力于一體的博世生產基地將投入使用,其中包括一個擁有300名工程師的技術中心。
同樣是在上海車展上,另一柴油系統巨頭--德爾福公司推出了一套新的分析診斷系統,該系統可幫助技術人員快速確定共軌系統發動機燃油噴射故障。
在汽油系統方面,日本電裝公司早已宣布將在今年年底在其廣州的新公司開始生產汽油發動機用噴油嘴和噴油泵。
無獨有偶。西門子威迪歐汽車技術集團也已向外界透露將在長春生產新一代汽油噴嘴,投資額接近1000萬歐元,預計于2006年1月開始批量生產。
"目前從國際上看,電噴系統的供應商主要是這幾家,現在中國也呈現出這幾家競爭的態勢。"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道。
自主品牌之殤
據了解,目前國內企業與電噴生產有關的主要有兩家。
一家是上海的聯合電子汽車有限公司,這是國內幾十家企業聯合起來與德國博世公司合資組建的合資企業,主要從事汽油發動機控制系統及其零部件的開發生產。
另外還有一家就是無錫的威孚集團,在柴油噴射系統行業,威孚去年創造的產值在全行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博世汽車柴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它與博世公司合資建立的。
無錫威孚集團公司的噴油器(包括噴油嘴偶件)生產車間及原先威孚與博世合資的生產噴油嘴偶件的歐亞公司均并入新成立的博世汽車柴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威孚公司的技術中心也進入合資企業。
無錫威孚僅保留直列式噴油泵和機械調速器的生產。待到機械控制直列式噴油泵退出市場后,威孚公司將為博世汽車柴油系統公司進行零部件半成品加工。
在合資公司當中,威孚集團持股33%,博世公司持股67%。
"33∶67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比例,這意味著威孚徹底失去了發言權。"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所長朱劍明說,"當然,對于威孚而言,把自己綁在博世這樣一艘航空母艦上,風險自然是大大降低了"。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聯合汽車電子是中外雙方各占50%的股比,但話語權方面,外方所占優勢顯然要大得多。至于博世汽車柴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博世公司控股,其技術和品牌都屬于博世,根本不可能保留威孚自己的品牌。"我覺得國內電噴系統的自主品牌是有名無實了。"
威孚集團董事長許良飛這樣解釋跟博世合作的動機:"柴油電噴是個非常先進的系統,幾乎是零部件領域最高級的技術。要是由我們自己開發來達到用戶的要求,要走很長的路,短時間做不到。而跟博世合作之后,博世會把滿足中國現行標準的一些技術拿到中國來,而且還會派專家來幫助指導,使我們生產出滿足世界水平的零部件來。同時,我們還會按照股比獲得相應的利益分配。"
分羹希望幾何
"由于國家排放法規推進的速度較快,國內的燃油裝置生產企業難以適應,這種合并是目前惟一可能的選擇。"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姚春德這樣解釋威孚和博世的合作。
他進一步指出:"威孚在國內算是燃油噴射系統方面領先的公司,但也難以生產共軌系統。不過,一旦國內大規模推進歐ⅲ標準,后起的國內企業定會跟上。像奇瑞汽車現象一樣,國產的電噴系統會迅速成長,形成自己的特色。"
"國內自主生產滿足歐ⅱ排放的電噴系統,在技術上已不存在問題。"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袁大宏介紹說。
"但這只是說技術上過關了,實際上,在產業化方面還遙遙無期。"另一位業內人士對此不以為然,"國外電噴企業的實力,來自巨額的研發投入和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而國內在這方面根本無法與之匹敵。"
博世2003年在研發上的投入是27億歐元,2004年在研發上的投入是30億歐元,該公司專職研發人員就有2.2萬人。而德爾福每年的研發投入也在十幾億美元。
且不說國內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鳳毛麟角,即使在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能否轉化為生產力,能否被市場接受,也是國內企業面臨的一大問題。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理事長倪宏杰認為,在國外企業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環境下,國內電噴系統生產企業所面臨的機會已經寥寥無幾。
據西南地區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國內發動機電噴系統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企業并不算少,但目前還沒聽說哪家有產業化的。"跨國公司已有成熟的技術,而且在國際上都是配套關系,目前這些企業還都實現了本土化。他們還有什么必要再發展新配套商?再說,就算你實現了產業化,在技術和成本上會有優勢嗎?"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