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資產已達3億元、一躍成為浙江常山縣龍頭老大的浙江四通軸承集團有限公司,7年前還是一家負債率達90%、瀕臨破產的國有小企業。該公司董事長詹端平認為,浙江四通軸承能重煥生機、快速發展,得益于產權制度改革,也是國有企業的傳統優勢與民營企業的靈活機制相結合的結果。
據介紹,改制前該公司有職工1300多人,機關部門多、人員多,基本上是兩個人干著一個人的活。1996年,浙江四通軸承欠銀行的債務就達9000多萬元,企業負債率達到90%。詹端平認為,"正是企業產權不清晰,管理者責任心不強,職工的積極性不高等一系列弊病讓浙江四通瀕臨破產,企業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998年該公司實施了產權制度改革,由24位公司中高層控股。
改制后,機關部門少了,人員少了,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以前一個車間三個修理工、兩個電工還忙不過來?,F在,一個車間一個修理工和一個電工卻綽綽有余。
詹端平感受最深的是,企業的自主能力增強了,只要是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事,立即就可以拍板決定,這在國有企業是很難辦到的。以前在國有企業時,即便是市場需求原因,要對產品降價都得層層上報,等到批復下來,市場已經沒有了。
據悉,在改制之初,四通軸承的技術人員經常被人以高薪挖走,人才流失嚴重。針對這一情況,公司董事會果斷決定給中層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配股分紅。據了解,目前四通軸承的中層以上管理層和技術骨干80%都持有分紅股。而且由于可以持股分紅和福利分房,一些原來被別的企業挖走的職工又重回到了四通軸承。
但浙江四通在引入民營企業機制的同時,并未完全拋棄國有企業的一些管理方法。詹端平認為,國有企業采取師傅帶徒弟的這種幫、傳、帶方式給企業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干和熟練工人,四通軸承能有這么快的發展與原來留下了一批優秀職工是分不開的。
因此,四通軸承目前依然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技術隊伍,另外鼓勵企業職工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職工在獲得各種證書之后,費用全部由公司給予報銷。而在福利方面,除了享受原來國有企業的各種醫療、養老等保險外,還對一些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給予福利分房待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