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濟南市經十路492號的濟南軸承廠舊址現已是一片空曠的政府儲備用地,盡管在濟南市工業企業1999~2001年"騰籠換業"工作中享受到了政府補償的一筆巨資,但濟軸還是沒能借機止住下滑的趨勢。2005年4月28日,在其位于濟微路144號的新址,90名來自不同崗位的職工代表以76票贊成的絕對優勢通過了《濟南軸承廠破產預案》,"破產"這一掛在職工嘴邊近十年的話題終于成了無可挽回的現實。
從頂峰到谷底
在20世紀90年代初以前,濟南軸承廠一直是山東軸承行業的典范和領袖,同時還是鐵道部定點的全國八大197726鐵路貨車軸承生產廠之一,綜合效益曾在濟南市機械局所屬的幾十家企業中排名第三、四位。
濟軸實質性下滑的標志出現在1993年初,企業第一次緩發了職工的工資。此后,職工工資不僅屢屢緩發,而且開始欠發,截止到2004年年底,企業已累計欠發職工工資14個月,共計1301萬元。
在濟南軸承廠工作了多年的一位副廠長說,國家政策的調整對濟軸影響很大,國家推行撥改貸、利改稅是在1984年前后,到了1990年,像濟軸這樣的老國企感受的壓力幾乎達到了最高值。此時,濟軸的離退休職工占到總數的40%,設備大部分已經使用了幾十年,廠房也不符合機械加工企業的標準要求,原來隱藏的困難一下子全暴露出來。相比于南方新投產的從精加工工序開始的新企業,濟承的劣勢是明顯的。
來自同行的壓力也逐步顯現,計劃經濟時期,作為山東軸承行業的"老大哥",濟軸曾對兄弟企業給予無條件的援助,而市場經濟來臨后,這些小兄弟全成了競爭對手,生產相同的產品,爭奪同一客戶資源。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山東農用車蓬勃發展,農機軸承市場也隨之旺盛起來,但沉重的包袱已經使濟南軸承廠毫無競爭優勢可言。同種型號的軸承,濟軸測算的成本價竟比民營企業的市場銷售價的兩倍還要高。
值得反思的一二件事
許多老職工說,濟南軸承廠本不該成為今天這個樣子。從巔峰滑到低谷,是許多因素使然,但至少有兩件大事值得反思。
15年前兼并濟南汽車標準件廠,濟軸本可通過整合新的資源拓展新的市場領域。但濟南軸承廠兼并濟南汽車標準件廠后停止了濟南汽車標準件廠所有的老業務,僅是利用其廠區對濟軸的鋼球分廠進行擴建,這一舉措在后來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過程中被間接證明是不恰當的,這也讓本該成為濟軸新鮮血液的汽標廠因對其產品和市場的全面拋棄而成了"包袱"。
原濟南汽車標準件廠副廠長,后在濟軸配件分廠任廠長的王廣祿也曾表示,汽車標準件是個好產品,汽標廠之所以沒干好,完全是因為管理方面的原因,濟軸放棄汽標產品無疑使兼并的積極意義大打折扣。
上世紀90年代初,197726鐵路軸承項目在濟南軸承廠的努力爭取下被批準立項。由于客戶是市場穩定、回款及時的"鐵老大",項目的市場前景非常誘人。但由于種種原因,直到10年后項目停工,到位資金總共才400萬元,只相當于所需投資的一半,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專用資金還在企業面臨困境時被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的不足。除了缺少資金,長年以球軸承為主導產品的濟南軸承廠在滾子軸承方面(鐵路軸承的產品類別)也確實存在技術欠缺,設備陳舊、工藝落后使得這個看似不錯的產品一直沒能達到效益規模。手捧著鐵路軸承這個"香餑餑",濟軸最終卻仍然餓著肚子。
錯失的良機
濟南軸承廠"起死回生"的一次最佳機會出現在2000年。濟南市政府出臺了讓市區企業搬到郊區的"騰籠換業"政策,深陷資金困局的濟南軸承廠累計從政府那里獲得了8600萬元的補償金,但這筆錢并沒有讓濟軸支撐太長時間,企業搬遷、新建辦公樓、"補窟窿"以及產銷急劇下滑造成的新虧損使補償金以每年近2000萬元的速度迅速"滲"完。
有職工認為,如果當時拿8600萬元對企業進行改制,對原有"包袱"進行剝離,濟南軸承廠可能還是有救的,但由于那樣可能會讓部分職工提前失業,會產生短時間的劇痛,所以,濟軸沒有進行整體上的體制改革,而是采取分兵突圍、切塊改革,把那些產品可以進入市場的分廠、車間以及后勤部門分離出去,實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發展的模式。2000年至2002年,濟軸先后分離、注冊獨立實體公司7家。由于改制不徹底再加上產權歸屬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分兵突圍、切塊改革并未達到理想效果。沒忍一時劇痛,卻造成了濟南軸承廠不可逆轉的永久的痛。
欲破卻難的尷尬
濟軸的破產如今雖已是板上釘釘,但尚不能馬上進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破產成本較高。根據濟軸提供的數據,企業現累計欠內外債..338億元,而企業賬面可變現的資產理論上只有4547萬元,嚴重資不抵債。為了能保全這些有限的資產不被債主起訴執行,濟南市勞動監察隊已先期對濟南軸承廠進行起訴,并將現有設備全部封存,目的就是為了在企業破產后能最大程度地優先保證職工的利益。根據濟南市有關規定測算,濟南軸承廠要破產,政府需要拿出解除勞動合同補償金、預留生活費、預留醫療保險金等共計8600萬元,巧的是,這與5年前企業"騰籠換業"所得補償額剛好相同。
濟南市派駐企業改革改制指導組是專門負責濟南軸承廠等10戶企業破產工作的機構,指導組的一位工作人員也表示,濟南軸承廠破產工作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企業破產成本較高,資金和土地收儲問題都需要專題研究才能解決。
此外,濟南軸承廠參股的3家子公司天翔、舜承金塑和津興目前尚在正常運行,這3家公司共安置職工200余名。由于3家企業都有49%的資產為濟南軸承廠所持有,職工勞資關系也在濟南軸承廠,而且廠房、設備也是租賃該廠的,所以一旦濟軸破產,對這3家公司的影響是必然的。3家公司是一起破掉,還是由職工或其他投資人收購目前還沒有定論。
"雖然《企業破產預案》在職代會上獲得了通過,但真要破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僅僅理清企業內部的資產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現任廠長趙慶華對記者說。
作為濟南市惟一一家軸承制造企業,濟軸的破產令當地及業內許多人感到惋惜。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如果破產之后有企業愿意買下原設備并組織原有職工重建一個新企業,無論對職工還是當地軸承行業的發展都將是一件好事。但目前這也僅僅是一些人的設想或良好的愿望而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