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斌帶領公司憑借過硬技術打開了無人機市場。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尚智 劉旭強 攝影報道
步伐輕快,言語間任斌透著強烈的自信。
2019年1月,任斌創立的成都縱橫無人機公司順利完成了超億元融資,公司整體估值達到20億元。當月,他大手一揮,給兩名員工各發了一臺奔馳車,這也是他連續三年給員工發奔馳車作為年終獎。
本期《成都創客》鏡頭聚焦成都縱橫無人機創始人任斌,“霸道總裁”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創業故事呢?
沒資金也要創業
憑過硬技術打開無人機市場
從清華大學畢業后,任斌進入四川一所知名研究院從事無人機方面的研究。“研究久了,不免就想實踐下自己的想法。”2006年,他與一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一家無人機領域公司,任斌在此次創業中并不占主導地位。由于合伙人不看好無人機領域前景,最終將公司關閉,任斌投入的300萬元資金也付諸東流。
此時的任斌,已沒有錢再去創業,但他卻從沒有想過放棄。
得知任斌要再次創業,一位客戶找到他,愿意先下一筆80萬的訂單,主要采購無人機的飛控設備。得到訂單的任斌立馬行動起來,2010年,他拉上原公司的兩名員工再次創業,主要業務范圍便是飛控設備。由于資金頗為緊張,最初三個人不得不擠在40平米的單身公寓辦公。
很快,技術過硬的成都縱橫打開了無人機市場。2015年,任斌決定進軍無人機整機市場。當年,縱橫團隊在成都研發出第一款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cw-20大鵬,并將其推向市場,隨即在全國掀起了工業無人機機型改革熱潮。在2016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縱橫成為成都唯一一家被邀請參展的無人機企業。
專注工業無人機
放棄四千萬元消費級訂單
成立9年來,縱橫公司從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如今的近300人,今年銷售收入有望突破3億元。
任斌認為,專注是支撐他們發展至今的秘訣。雖然在無人機行業,以大疆為代表的消費級無人機炙手可熱,但任斌從未想過進入消費級市場。“我并不看好消費級無人機,無人機最大的用途還是幫助人們完成工作。”他說,在無人機最火的時候,曾有客戶拿著4000萬元的訂單,要求任斌做消費級無人機,“我不看好的市場,就不會去做。”
作為一家技術企業,遇到的技術困難無處不在。任斌回憶,公司在2013年驗證飛行參數、算法方面經歷了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整整半年時間,他與其他兩位合伙人住在綿陽一間民房里,白天在野外實驗,很晚才能休息。“那段時間經常凌晨兩點才能睡覺,很多時候想要放棄,但是回到房間倒頭就睡,第二天洗把臉又接著干。”最終,團隊找到一個相對完美的參數,但是任斌卻累得連高興的勁都沒有了。
發奔馳車給員工
限號時自己卻喜歡擠公交
雖然是搞技術出身,但任斌卻不乏浪漫和創造力。公司年終晚會頒獎詞,大都出自他的手筆。作為老板,他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給員工發“另類”年終獎——每年兩輛奔馳車。從2017年起,這已成為縱橫公司年終的“慣例”。任斌希望能將這個“慣例”延續,“有人說我是炒作,但炒作也沒什么不好,至少我是實實在在地給員工發車子。”
隨著公司的發展,任斌也有了屬于自己的奔馳車。但在車輛限號那天,他卻喜歡擠公交車、坐地鐵去公司,而不是像其他老板那樣多備一臺座駕。“我其實挺喜歡坐公交,人活著還是需要一些煙火氣。”
征集令
成都創客,歡迎來戰!
在成都這座城市,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九死一生”中,體味活下去的痛苦和快樂。他們就是成都創客,chengdu maker。
聚焦創客群體,用鏡頭講述他們的故事,封面新聞推出《成都創客》系列短視頻。我們關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看他們如何用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在創新之路上摸索前行;我們關注“高齡”下海的中年人,傾聽他們在身份轉換、歸零再出發中的焦慮與收獲;我們關注土生土長的本土創客,欣賞每一朵從天府之國的沃土中開出的創業之花;我們關注漂洋過海落地蓉城的海歸派,尋找在文化碰撞中迸發出的夢想火花。
如果你是一名創客,如果你身邊就有創客,也歡迎與我們分享你們的精彩故事。掃描二維碼進入報名通道,分享你的故事。
人 物 名 片
任斌
來源:四川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