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紗線新型加工技術的主要特點是以高的紡紗速度、效率,低的紡紗成本為特點的新型紡紗技術,如轉杯紡、渦流紡技術,以提高成紗質量、增強成紗強力、降低紗線毛羽為目的,對成紗過程中纖維的轉移進行有效控制的紡紗新技術,如緊密紡、solospun紡等,有效改善織物風格和功能,在紡紗過程中進行不同纖維的混紡,長絲短纖復合的紡紗技術,如siro紡、平行紡、包芯紡等,還有就是為織物提供變化效果為目的的復合紡紗技術,如竹結紗紡紗、花式紗紡紗、色紡紗等。
轉杯紡紗技術
轉杯紡屬自由端紡紗。喂入紡紗器的棉條經分梳輥分梳牽伸成為單纖維高度取向的束狀纖維,靠分梳輥的離心力和紡杯內負壓氣流的作用使纖維脫離分梳輥表面經輸棉管道進入紡杯,在凝聚槽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纖維環,纖維環隨著紡杯高速旋轉,在接頭紗的作用下,隨著捻度不斷的傳遞和連續剝離纖維束而成紗。轉杯紗具有較為明顯的皮芯結構,芯紗平行且有捻度,結構較緊密,外包纖維則松散無規則地纏繞在芯紗外面。目前隨著抽氣式轉杯和無機械接觸的軸承技術的成熟,轉杯速度已達到10萬~15萬轉/分,出紗速度可達220米/分。為提高轉杯紡紗經濟效益,轉杯紡應轉向紡中、高支針織用紗為主。今后應進一步研究毛型纖維的轉杯紡紗機、花色(竹節)紗轉杯紡紗機、氨綸(滌綸)包纏紗轉杯紡紗機、半自動接頭裝置、低捻裝置、齒片式分梳輥等,開發化纖、毛、麻、絹等纖維材料的轉杯紗,擴大轉杯紡的應用領域和轉杯紗的花色品種。
噴氣紡紗與渦流紡紗技術
噴氣紡利用高速回轉的高壓氣流對紗條進行加捻,輸出速度高、可紡細支紗。其出紗速度可達350~400米/分,生產效率為環錠紡的10~20倍、轉杯紡的3~5倍。噴氣紡紗機以日本murata(村田)公司制造的mjs機型為代表。棉條直接喂入牽伸裝置,經牽伸后的須條進入噴嘴,兩個方向相反的高速旋轉氣流對紗條進行假捻并包纏成紗,紗條引出后經電子清紗器去除疵點后被卷繞在筒子上。噴氣紡生產的紗線呈皮芯結構,芯部纖維平行排列且無捻,外包纖維包纏在芯紗外部。噴氣紗的結構較為蓬松,纖維間的間隙較大,包纏纖維與芯部纖維的比例約為1:9,包纏纖維將向心的應力施加于芯纖維條上,給予紗體必要的抱合力以承受外部應力。
渦流紡紗是murata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的噴氣紡紗技術(mvs)。渦流紡將棉條直接喂入牽伸裝置,須條從前羅拉鉗口輸出,立即被紡紗噴嘴中渦流所產生的負壓吸入形成芯纖維,當纖維的末端脫離前羅拉時,因渦流作用而擴張,覆蓋在空心錠子表面,并沿著固定的空心內壁回轉,隨著紗條的向前運動,纖維末端纏繞于紗芯上使紗線獲得捻度而成紗。渦流紗也是皮芯結構紗線,芯部纖維平行排列且無捻,旋轉氣流的作用使末端纖維包覆纏繞于芯部纖維外部加捻成紗。與噴氣紗不同的是,渦流紗的包纏纖維與芯部纖維的比例約為4:6,以致內部未加捻的纖維幾乎被完全覆蓋,表面纖維排列則更近似于環錠紗。
噴氣紡或渦流紡由于其包纏假捻的成紗特性,較適合紡制滌綸和滌/棉混紡紗,紡制純棉紗時強力較低,僅為同類環錠紗的60%~70%,從而限制了其應用范圍。噴氣紡的另一個缺點是設備和運轉成本太高。目前噴氣紡與渦流的推廣度與擁有量還比較低。
集聚環錠紡紗技術
集聚環錠紡紗技術是對傳統環錠紡紗工藝進行改進,在環錠細紗機上加裝了集聚裝置對紡紗三角區纖維束進行有效控制。隨著集聚環錠紡紗技術研究的深入,目前可選用氣流集聚、機械集聚、形態集聚等方式對加捻三角區纖維束進行集聚。由于該集聚裝置消除了紡紗加捻三角區,使紡出紗線的毛羽減少80%左右,紗線更光潔;同時由于不存在紡紗三角區,須條內單纖維基本上呈平行狀被逐步加捻,紗線捻度分布更均勻、紗線橫截面內纖維根數穩定一致,以此改善了紗線結構,提高了紗線的均勻度和強力。據測試集聚環錠紡紗比普通環錠紗強力提高10%~20%。
solospun紡紗技術
solospun紡紗技術主要用于羊毛或中長纖維紡紗。與緊密紡紗思路相反,它利用分束裝置將羊毛精紡細紗機前羅拉輸出的須條再分束成若干條更細的須條(纖維束),然后進行加捻成紗。該分束裝置由一對表面刻有特殊溝槽的羅拉組成,安裝在細紗機搖架上并緊壓在前下羅拉的表面。前羅拉輸出的須條進入分束區后,由分束羅拉將無捻細紗須條分劈成5~7束更細的須條。這些須條在加捻三角區分別經初捻后再在結合點處并合加捻,形成一種類似纜繩結構的多重自交捻紗(solospun紗)。solospun紡紗技術有利于羊毛服裝面料向著高支、強捻、薄型化、挺括、抗皺、保形以及透氣導濕、易洗快干的方向發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