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新疆軸承廠自變為廣匯集團的一個附屬企業后,真是脫胎換骨了。這從一個重要的數據上可以看出來:從前1000多職工創造產值3000多萬元,現在200多職工同樣創造產值3000多萬元。
和別的國有企業一樣,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生產成本高,是新疆軸承廠的致命“硬傷”。這在計劃經濟時期,還能被掩蓋住,勉強維持。到了市場經濟,各項缺陷就暴露無疑。軸承是各種機器上都需要的零部件,是項基礎產業,生產這類產品的企業非常多,世界上有十大名牌軸承企業最近也在進入中國,競爭非常激烈。世界名企能生產6萬種軸承,中國大的集團能生產近3萬種,而新疆軸承廠只能生產300種,在產品品種上就處于劣勢。軸承廠的鋼材都是從內地來的,產品又要銷往內地,一來一去多了幾千公里的路費,這又形成價格劣勢。
然而, 到現在,盡管市場屢遇風險,但新疆軸承廠的機器沒有停止運轉過,產品還遠銷到湖南、遼寧,甚至還有銷到國外的,這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這個廠綜合辦公室的朱主任過去當過車間黨支部書記,對改制有深刻的體會,他感受最深的是人事的變化。從前,廠里原本已人浮于事、人滿為患了,但還得接收一批批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和復轉軍人,人多得沒地方塞。廠部機關設置了很多的科室,科室人多沒事干,就鬧摩擦,搞內耗。現在經過大量精簡,他這個綜合辦公室就是由原來7個科室合并成的,現在的人員只是原來一個科室的人員。過去車間里干部一大串,現在只有一個主任、一個調度。職工中的冗員也大批分流了,從1000多人減少到200多人。人減少了,效率提高了。
從前干與不干都拿工資,這使得車間主任很難給工人分配活,朱主任舉了一個例子,車間里有3臺機器,因為活少,開一臺就夠了,另外兩臺只能空著,而工人照樣拿工錢,干活的工人就感到自己吃了虧。由于車間里僧多粥少,有了活就很難分配下去,只好強制派活。現在只有干活才拿工資,干得多拿得也多,所以工人搶著干。過去是派活,現在則是要活。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