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噸級工程起重機的誕生,使中國裝備制造業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隨著中國第一臺200噸全路面起重機研制成功的消息傳出,中國傳統裝備制造業如何突破低水平的瓶頸,全速發展產業高新技術的思考也由此引發。
打造國產起重裝備新標準
徐重推出的這臺qay200全路面起重機,最大起重能力達到200噸,主臂六節,起升高度達到61.5米,加副臂后最高達到98.2米,與國外同噸位頂級產品持平。而在徐重推出這批百噸以上全路面產品之前,國產工程起重機的最大起重能力只達到100噸,主臂起升高度均在50米以下。由此,徐重200噸全路面起重機給中國起重機技術開創了一個新的標準。
工程起重機是工程施工裝備中技術含量最高、制造工藝最復雜的門類,每一次提高其主要工作性能,都需要系統性的先進技術來支撐。徐重在百噸級全路面起重機上的突破,就采用了一系列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技術。
徐重已經掌握并應用了油氣缸懸掛技術,該技術不同于傳統的汽車式簧板懸掛,能夠實現崎嶇路面的主動調平和多橋驅動、全橋轉向,爬坡度、越障性和通過性極佳,使六七十噸重的產品在通過各種復雜情況的路面時,比高級轎車還要平穩。
徐重首次制造出下大上小、橢圓型截面形式的吊臂,實現了關鍵工藝的一次新突破,在同樣鋼材使用量的前提下,起重能效比傳統的四方型吊臂提升了25%。
徐重的百噸級全路面產品上安裝了近十臺微電腦,全面應用了plc集成智能控制技術,幾乎實現了產品所有動作的自動運行。產品到達工作地點,僅按一個鍵,整車就會自動完成從支腿支撐到車架找平的全部過程,精準地達到備戰狀態。同樣,車上起重臂采用了當前國際最先進的單缸自動插銷技術,只要在操縱室的電腦中輸入工況要求,六節伸臂將計算最佳組合伸縮方式,并自動伸縮到位,代替了傳統起重機的多缸繩排伸縮技術。
應當說,徐重qay200全路面起重機,為中國起重機產業提供了一個先進標準的系統,它包括起重能力、起重高度以及plc自動信息控制等眾多標準技術配置,成就了整車性能與控制技術、結構技術以及匹配技術的系統概念。
引領起重機發展方向
徐重200噸全路面起重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產品,卻不是中國第一臺全路面起重機產品。而實際上,從2002年徐重第一臺全路面25噸起重機誕生開始,業內人士對全路面起重機能否適應中國市場,中國起重機產業是否應該發展全路面產品,始終存在著很大爭議。
一方面,業內的一些技術專家指出"全路面技術十分先進,但于中國市場并不適應"。"汽車式起重機將在較長的時期內主導中國市場","中國市場用戶需要能干活的產品,不需要如此高端先進的產品"。
另一方面,一些市場營銷人士提出"全路面起重機價格高出同級汽車起重機一倍","買全路面起重機還必須雇本科文憑的操機手才能使用",以及"汽車起重機一樣能用,何必花大價錢買高端產品"的概念。一時間,業界對全路面的市場價值和前途產生了迷惑。
到底全路面產品是不是中國起重機產業的發展路線?
開發出第一臺國產25噸全路面的徐重沒有參與任何爭論,而是一頭扎進新技術的鉆研之中。每前進一步,每積累一項技術,就會增加一筆昂貴的研發經費,在徐重技術系統一次次成功或失敗的創新的同時,徐重總經理張玉純在行業內落了一個"癡迷技術"的名聲。
隨著技術的日臻成熟,從2004年開始,徐重一口氣推出了50噸、130噸、160噸直到200噸產品。自主產權的掌握,系統匹配的深入,工藝水平的保證,徐重產品的可靠性不僅日益完美,產品的成本與售價也僅比同等噸位汽車起重機高出20%左右。
2005年7月底,徐重200噸全路面正式移交用戶。
"隨著我們承接工程施工技術要求的快速提升,我們對國產的大型、先進裝備的需求越發迫切。打破以往那種大型起重裝備為國外進口產品所壟斷的局面,對專業施工企業來講,是加快提升業務水平和競爭實力的良好契機。"購得徐重第一臺200噸全路面的崔姓業主在產品交接儀式上說。至此,在汽車起重機市場上已經多年占據50%份額的徐重,年內新推出130噸、160噸、200噸整個系列產品已經全部實現了銷售,全面進入市場,在全路面起重機領域內率先走出了一步。
新品競賽風起云涌
2005年上半年工程起重機市場下滑了27%。
由于技術復雜,市場總量也不大,起重機產業在1999年以來的一輪的快速增長過程中,并沒有出現惡性的競爭,這個產業需要比其他產品更大的利潤空間以支持在技術研發和工藝裝備的投入。
市場競爭是殘酷的,宏觀調控使不斷增長的市場開始回落,產業賴以支撐的巨大需求開始消退,市場從賣方主導轉入徹底的買方主導,產品技術含量和性能價值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許多廠家走出行業快速增長的情況后才發現,產業內各廠家的技術已經拉開了很大的差距。加快技術提升成為各個企業的重點,又一輪新品競爭也拉開了帷幕。
從2004年7月至今,全行業新近推出和首次銷售的產品多達17種,若加上老型產品的改進換代,則達到近30種,幾乎每家都有新品推出,每個實力型廠家目前都有數個項目在緊張研制,一時間,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系統硝煙四起。
競爭能促進發展、帶來繁榮,但目前不規范的競爭也頻頻出現。
業內急功近利的行為明顯增多。在發展大噸位甚至百噸級產品的趨勢中,有些企業系統技術的難關無法突破,卻強行發展,從而造成整車匹配缺陷。例如,有的企業生產的橋荷分布難題沒有解決,造成用戶在使用中爆胎頻頻、故障多發,無法正常工作。
混淆視聽的做法也廣泛出現。國家規定起重機的寬余度,在3米幅度必須通過額定起重機25%靜載荷試驗,一些企業就借著當前吊裝用戶專業知識有限的空隙,混淆動、靜載荷的概念,聲稱完成某種改進,在原產品的基礎上將整車最大起重能力標高數噸乃至10噸,甚至進一步強調超載能力,影響了行業安全理念的維護。
當前最新出現也最令人擔心的做法就是劍走偏鋒,推出所謂差異產品規避競爭。許多廠家沒有加大基礎研究,沒有努力在系統先進性上下功夫,而是魚目混珠,目的是為了獲得短期利益。例如吊臂短,產品競爭力差,就想盡辦法再加一節臂;25噸級產品競爭力差,就推出26噸級、30噸級產品。靠這種手段來搶奪暫時的"先機",放棄整車系統的進步與提升,放棄了企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工程起重機行業的新品競賽非?;靵y,在奮進與激情交織的背后,究竟有幾家企業能靠實力堅持到最后還難以判斷。
單從產品的角度來看,著名的木桶理論在此應用也頗為恰當。行業廠商都在力求用自己手中的資源打造一個最大的木桶,以盛下更多的市場份額。但決定木桶最終效能的是那塊最短的板,所以產品系統的優勢與先進,就是決定產品競爭力的關鍵,當下許多企業在產品研發上的著力點偏移著實令人擔心,畢竟隨著這個行業產品不斷向中大噸位發展,企業要面對的競爭對手是在基礎研究和產品系統上積累多年的國際強手。
從企業競爭力的整體來看,產品競爭力的背后是企業制造體系的支撐。對于大型工程機械制造業來講,精良裝備和精深工藝是競爭力的根本所在。近3年來,除了徐重新增投入的近5億元的技術改造以外,整個行業幾乎沒有大的投入。徐重在2003年市場占有率從18%提升到50%,又連續3年持續展開技改投入,1.38億元的國債項目、2.4億元的省屬重點工程,加上企業自己的重點投入,目前已經完成了從設計手段到試驗檢測,從下料成型到結構加工再到整車裝配的全過程現代化改造,各個關鍵工序均應用了國際上精良裝備,裝配過程全部達到了流水線作業。也正是因為有了強大的制造體系,徐重才能如此快速地推出200噸級的全路面產品。
"200噸研制成功的意義不僅在于我們發明了多少新技術、創造了多少新方法,更在于這種技術或產品是否有市場,在于我們能否看準發展目標并堅定不移地予以實現。能夠跟隨中國建設的快速發展同步提供國產裝備,使我們更堅定了繼續加大高新技術投入的信心,盡管這種投入過程是艱難而漫長的。"徐重總經理張玉純這樣說。
的確,"中國裝備,裝備中國"的后面隱藏著"中國裝備,裝備世界"的責任,在當前的國際化競爭下,中國的起重機企業還任重而道遠。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