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產品的第一塊“中國名牌”頒給了單缸柴油機。這不是一個偶然。
在評選出的五大名牌產品中,時風名列其中,成為惟一的非“江蘇勢力”,這也不是一個偶然。
如果說,把中國名牌頒給單缸機與其悠久的歷史有關的話,那么,時風問鼎則與其在行業中無可爭議的地位不無關系。
在單缸柴油機這個讓人愛恨交織的行業里,時風之所以能與強大的“江蘇勢力”相抗衡,并很快占據上風,成就霸業,憑借的是強大的終端產品平臺和分布全國的營銷體系及其強大的制造能力。
時風進入這個領域的時間,相對單缸機的歷史來說,是那樣的短暫,以至于它還不足以撫慰那些長期奮斗在這個行業的企業所遭受的種種創痛。也許,我們不必去對歷史做出另外一種假設,但當時風率先推出達到歐ⅱ排放標準的單缸機的時候,我們多少有些明白了那些看似注定了的命運或許是可以改變的。
每年600余萬臺的需求量,是一個多么誘人的數字,然而相對于1000萬余臺的產能來說,這個誘人的數字的閃閃亮光就變得跟螢火蟲一般若隱若現了。當技術不再成為門檻兒的時候,當個體、私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的時候,單缸機終于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技術開發的停滯與殘酷的市場拼殺纏繞在一起,單缸機行業宿命般地走到了今天這個十字路口,即使那些最資深的人士也認為單缸機已經不值一提,它成了落后與低技術含量的代名詞。
可是,沒有人能夠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單缸機在以后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不可能被多缸機所替代,因為中國的農民的購買力還遠未達到那樣的承受能力。我們知道,即使最便宜的多缸機也要比單缸機貴上兩倍以上。如果放眼世界,大概還有30億的人口處在中國農民這樣一個消費檔次。
單缸機最讓人痛心疾首的是它的排放、噪音等指標與綠色環保概念格格不入。盡管技術派人士認為單缸機的技術改造潛力有限,屬于淘汰產品,但時風等企業在這個方面的努力證明,單缸機的排放指標達到歐ⅰ或者歐ⅱ標準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問題只在于達到這個標準的產品成本大概要提高20%以上。
在多缸機領域,實行強制性排放標準對提高我國內燃機制造水平已經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此看來,對單缸機實施強制性排放標準已經勢在必行。原準備在2005年開始實行的歐ⅰ排放標準已經推遲到2006年,如果這個標準能夠如期、嚴格地執行,中國這個單缸機制造和消費大國也許會與世界水平走得更近一些。
經濟規律從來都不會按照悲觀主義和懷疑論者的邏輯去運行,單缸機的歷史使命還遠未完成。對于單缸機生產企業而言,順應和遵循經濟規律,主動、積極地行動起來,才是真正明智的選擇。
“中國名牌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時風集團總經理劉成強這句話說得好。如果這五個中國名牌能夠齊心協力地致力于單缸柴油機的技術升級,那必將對中國單缸機產業產生深刻的影響。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