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去年為例,透平機械分廠實現年利潤3000多萬元,而去年錦西化機全集團年利潤800萬元。也就是說,去掉透平這部分利潤,錦西化機其他十幾個分廠整體虧損2200多萬元。"8月30日,遼寧錦西化工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錦西化機)一位張姓(化名)高管向記者說出這一組數據。
張說,合資把錦西化機坑苦了。德國西門子不僅摘走了企業的贏利點,還摘走了企業最具競爭力的透平機械核心技術。"現在企業考慮的是合資以后如何生存、發展的問題。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調查中記者了解到,該企業從高層領導到一線員工對合資的態度都是"不贊同或極力反對"。但經過一年多的談判,在2005年4月28日,合資合同還是簽訂了。
這段"姻緣"是如何結出苦果的?8月30日~9月1日記者深入錦西化機,試圖找尋答案。
靚女透平
錦西化機的宣傳冊上如此介紹:透平機械是錦西化機的主導產品之一,公司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透平機械,多次承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先后研制了氯氣壓縮機、氧化氮壓縮機、乙烯壓縮機、解吸氣壓縮機、空氣壓縮機、合成氣壓縮機、原料氣壓縮機、二氧化碳壓縮機、工業汽輪機等。同時,還為國內外大化肥企業及石化企業提供各類壓縮機、汽輪機備品配件。其生產的透平機械產品多次榮獲國家、部、省級科技進步獎。
據張介紹,透平的組建具有顯赫的背景:我國上世紀70年代初從國外引進了幾十套30萬噸化肥生產裝置。這些裝置的戶籍國別繁多,有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這些設備在國內運行起來一旦出現問題,如果從國外請專家進行維修或進口配件,一是不方便,二是價格昂貴。在這種情況下,當時主管化工機械的國家化工部要求錦西化機組建一支專門的維修隊伍,給這些進口的洋設備搞配件,進行維修。在這一初衷下,經過20多年的實踐、消化和吸收,錦西化機透平機械分廠漸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發展到目前不僅做維修、做配件,還能進行整機制造,進行核心技術的研發。
"現在錦西化機已在該領域擁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核心技術,不比西門子、三菱的差。"張說。
據記者調查,在國內煉油及化肥行業,錦西化機的透平機械優于國內其他企業。但凡進行國內招標,錦西化機都是最主要的中標者。
數據也能說明透平的成長性。張說,過去,透平年產值也就三四百萬元,經過這些年的發展,2004年產值達到1億元。而透平去年的訂單實際是3億元。這意味著,在目前的規模下,透平一年的訂單需3年才能干完。現在,透平已無法再接訂單。
據張介紹,透平的利潤率高達30%~40%,原因是透平的產品技術含量高。而機械行業的利潤率平均在5%左右。"利潤率這么高,并且有接不完的訂單,所以從企業自身而言,不愿意將透平這一塊合資出去。"張說這番話時,語氣低沉。
透平的優勢還在于維修能力特別強,國內僅此一家。張說,透平的維修隊伍都是技術型、專家型的隊伍。這種隊伍在國外也很難找到。西門子在中國這塊市場有份額,但中國市場不僅西門子一家,還有其他多家跨國公司及中國公司。西門子的維修隊伍維護本公司的產品絕無問題,但要維修其他公司的設備就不一定順手,況且成本高。而透平的維修隊伍從組建之日起,維修維護的對象就是來自世界各國的設備。
總之一句話,透平機械在國內算是最靚的,真可謂外國蠻漢見了東方美人,必娶回家方罷休。
合資真相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錦西化機與西門子的合資,應上溯至錦西化機改制之初。
張介紹,錦西化機對國有企業的改制"認識比較深刻",而且步子也邁得比較早。從2003年初到2004年一年多的時間,錦西化機完成了運輸公司、職工醫院、機修分廠、后勤行政等十幾個單位的主輔分離。
錦西化機對輔業分離得比較徹底:對輔業單位的資產進行評估,公開向企業管理層和職工出售,并要求對職工全員安排。結果是,輔業單位與母體現在只是一種業務上的聯系,改制效果非常突出。以機修車間為例,改制前,車間無活干,工人工資每月只有300~400元,整個車間年產值30萬元。改制后,2004年產值超過千萬元,工人工資每月平均1500~2000元。遼寧省還將錦西化機主輔分離的改制經驗加以推廣。
主輔分離改制完成后,錦西化機在2004年年初,開始對主體企業按照國家的有關文件進行改制,并且要搞"真正的產權上的股份制,而不是翻牌式的不徹底改制"。錦西化機的管理層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充分調動企業管理層與員工的積極性。"
于是,錦西化機先對企業職工的身份進行置換,實行聘任制,并對職工身份轉變進行補償。之后,對企業職工堅持按照自愿的原則購買企業股份。
到2004年6月,錦西化機已經將企業股份制改革的前期工作全部做完,改制方案已經送有關政府部門等待審批。就在這時,西門子來了。最初,西門子說要參與錦西化機的國有企業改制,并進行整體合作。應該說,當時無論是葫蘆島市政府,還是錦西化機都很高興。因此,錦西化機積極與西門子進行接觸。可是,隨著接觸的深入,錦西化機了解到,西門子并不想整體合作,只是想收購透平分廠。錦西化機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從管理層到員工都表示不贊同合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錦西化機職工向記者反映,在與西門子的合資談判中,錦西化機逐漸挨不到談判桌了,即便能參加談判,也沒有多少發言權。
針對這個問題,張姓高管作了如下表述:"對于合資,我們企業應該說有一定看法。但我們只是企業的員工,企業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改革是在政府領導下的,也許我們的看法不正確,但我們對與西門子合資的結果難以接受。"一位錦西化機的職工說得十分直白:"明顯的道理,西門子將我們最賺錢的部門取走了,我們搞的股份制還有什么意義。"
而事實是,錦西化機對與西門子合資也提出了一些基本條件:比如股份,錦西化機提出應由自己控股,或者以51∶49微弱比例控股。而這些西門子都不答應。更令人回味的是,西門子在整個談判過程中的態度:最初是要積極"參與中國國有企業改制",等到吊足了葫蘆島市政府與錦西化機的胃口,卻提出了不和錦西化機整體合作,而是全資收購透平分廠的要求。葫蘆島市政府與錦西化機都"堅決不同意"全資收購透平,結果合資公司股比以西門子占七成、錦西化機占三成為談判的最后結果。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在談判時西門子又提出合資公司將來只做維修。事到如今,西門子的司馬昭之心已昭然若揭:透平分廠強項是維護與制造兩塊。維修能賺錢且不搶西門子的業務,而合資公司制造整機卻會影響西門子在中國這一領域的市場份額。結果是,在葫蘆島市政府與錦西化機的堅持下,明確在合同里確定了"合資公司未來的主要業務是維修與制造"兩項。
盡管將兩項業務一并寫入合同,但如果合資公司不造整機,中方也奈何不得。根據合資合同,合資公司五名董事,中方占兩位,西門子占三位。中方為董事長,西門子為總經理與財務總監。張說:"合資公司董事長的一切決定要由董事會投票決定,西門子董事占多,因此董事長并不能決策什么。更為重要的是,合資公司日常經營事務均由總經理管理,董事長不能干涉。事實上,中方已完全喪失了對合資公司的控制權。"
由此看來,未來合資公司能否制造整機絕對是一個懸念。若合資公司未來只做維修業務,西門子就等于徹底消滅了一個中國本土強大的競爭對手。
更為重要的是,錦西化機想通過合資公司分紅的想法其實是不現實的:據張介紹,由于合資企業需要相當長的磨合期,透平公司的生產能力肯定會受到影響。一般經驗,合資公司的最初幾年是不會贏利的,而西門子制定的收購策略也是如此。另外,若西門子長期故意不贏利,那錦西化機就老也分不到紅利,等于白白扔掉了一個現在已年贏利3000萬元的企業。錦西化機的一名職工說,瞎子都能看出來這里設了一個什么樣的局。
據調查,西門子與錦西化機的合資分三個階段:從2004年7月~12月15日為意向階段,確定雙方的合作等關系;從2004年12月15日在德國簽訂合作關系到2005年5月1日,為第二階段,是合同醞釀階段;第三階段是整合階段,現在雙方正處于整合階段。
主角配角錯位
對錦西化機、對中國化工機械行業而言,這次合資無疑是一個悲劇。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作為市屬企業的錦西化機,其與西門子合資的主導者是葫蘆島市政府。
難道葫蘆島市政府不明白此次合資對錦西化機、對中國化工機械行業造成的傷害嗎?
張的解釋是:"政府可能從政府的角度考慮問題,它考慮的是要把西門子這么一個世界500強排名靠前的公司引到葫蘆島市。這是一個很大的收獲,以此可證明葫蘆島市的投資環境。"
一位錦西化機的職工說,自己辛苦種的樹,等到果子成熟時卻讓他人摘走了。這位職工反問:"將中國化工機械行業龍頭企業的核心技術拱手相讓,將錦西化機的最大贏利點拱手相讓,真不知道當事人是怎么想的?"
跨國公司都是在成熟市場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商業大鱷,與之合作應慎之又慎,稍不留意就會陷入其精心設計的陷阱。
中國人民大學風險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軍認為,錦西化機與西門子合資,最后變成了地方政府按自身的意愿去行事,是"越位行為"。在某些官員看來,國有企業的管理層是政府任命的,就得聽從領導,不行就換人,至于企業有多少核心技術被取走,行業遭受多大傷害,真是與自己風馬牛不相及。如此才造成合資事件中原本作為配角的政府,卻成了主角。
劉軍補充說:"西門子與錦西化機合資的說法不確切,嚴格的說法應是西門子并購錦西化機透平分廠,這兩種說法的內涵大相徑庭,不能混淆。
錦西化機前途堪憂
錦西化機另一位王姓(化名)高管是中國化工機械行業聲名顯赫的人物,作為錦西化機的技術研發首腦,主持研發了大量知識產權屬于錦西化機的核心技術,是多種化工機械產品產業標準的制定者。談起錦西化機的輝煌歷史、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口若懸河。
王介紹說,錦西化機始建于1939年,是中國化工機械制造工業的搖籃。半個多世紀以來,錦西化機已發展成為規模宏大、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的中國化工設備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