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來看,作為威孚集團的掌門人,許良飛的決策很難說就是錯的。因為任何企業在做出重大決策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規避風險。如果威孚選擇自己開發柴油燃油電子噴射系統,不但投資大,時間長,而且能否搞成也沒有十分的把握。相反,與博世合作,人家有現成的技術,搭車趕路,既省事,又沒有什么風險。
合資前的無錫歐亞柴油噴射有限公司,年贏利達1.5億元。威孚的股本占48%,因此每年能分得幾千萬元的利潤。合資以后,新的公司在運營初期肯定虧損。有人做過計算,僅人工成本就要增加一大塊:幾十個德國專家每年的工資就在4000萬元以上;中方員工增加了約1000人,人員工資也相當可觀。
讓人慶幸的是,從蘇州搬遷到無錫,從而納入威孚旗下的無錫威孚汽車柴油系統有限公司,經營形勢"好得不得了",據說完全可以填補合資企業的利潤損失。有人甚至認為,這是博世公司的失策---他們對中國市場的判斷出現了失誤。更有樂觀者認為,德國人放棄了歐ⅱ產品,認為這個產品的壽命只剩三四年,但實際上以中國市場之廣大,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很可能是歐ⅰ、歐ⅱ、歐ⅲ產品共存。
但是即便如此,歐ⅱ以下的產品能長期存在下去嗎?我們知道,任何產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典型的產品生命周期包括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管理學認為,企業最晚也要在產品的成熟期開發下一代產品。目前,在柴油燃油噴射產品中,達到歐ⅲ排放標準的電子噴射產品市場還沒有啟動,而威孚生產的機械式噴射產品暢銷。但是,任何一個正常的商人都會有這樣的判斷力,不能期望某種產品永遠暢銷。更何況,現在施行歐ⅲ排放國家已經列出時間表。到時候,威孚的換代產品在哪里呢?按照合資協議,威孚是不能開發歐ⅲ產品的,更遑論生產。
也許有人會說,威孚在合資公司中不是還有33%的股份嗎?將來歐ⅲ產品市場啟動以后,威孚仍可以分到三分之一的利潤。對于一個中國的企業來說,這份利潤已經相當豐厚。
不錯,威孚在合資公司中占有33%的股份,但是不要忘了,它沒有控股權,甚至沒有否決權。德國人并不笨,且不說他們在蘇州工廠的轉讓中已經在設備出售、許可證使用,以及ckd散件上賺得缽滿盆盈,就說合資公司,將來一旦歐ⅲ產品的市場紅火起來,德國人是否還甘心與威孚分享利潤?
這不是我們對德國人懷有陰暗的心理。因為在外資大量涌入中國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已經看到了太多的先例:讓合資企業虧損,然后又提出增資擴股,當中方企業無力再投入時,股本比例自然下降;還有一些國外公司,給你一點蠅頭小利,迫使你退出合資公司。如果此種情況降臨到威孚頭上,那么威孚的未來又在哪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