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攝制組來到我市,開啟了為期12天的“永康篇”拍攝。此次拍攝將圍繞“地名記”“五金記”“當代記”“美食記”“古祠記”等多個板塊,多角度、深層次記錄永康的歷史文化、地理風貌、民俗活動、旅游資源等,讓具有代表性的“永康元素”躍然央視。
重走狀元陳亮之路
“名人教育內化進地方文脈”
“用影像記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用鏡頭見證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影像方志》是一部在央視10套科教頻道播出的大型紀錄片。該系列以我國行政區劃中的縣和縣級市為拍攝主體,從歷史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通過一方經濟、文化的變遷解析中華文明密碼,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當天上午,央視攝制組走進龍山鎮橋下小學,學生們正在背誦南宋愛國詩人陳亮的詩詞和軼事。龍山鎮作為狀元故里,無處不見陳亮文化的熏陶。走進校園,迎面看到的就是陳亮全身像、《陳亮小故事》鄉土讀本、19幅述說陳亮故事的壁畫……
“一般小學里,老師都會用‘孔融讓梨’一類的典故,教導孩子無私奉獻,但橋下小學不是。”攝制組導演龍蘭萍驚訝地發現,這里的孩子從小聽著朱陳“王霸義利”之辯長大,陳亮“義利并舉”的價值觀已經內化進他們的生長脈絡里。在永康,歷史名人教育不僅是形式和口號,更是源自骨髓的地方驕傲。
結束了橋下小學的拍攝后,一行人驅車來到胡公故里——古山鎮胡庫村,這里正在進行由我市胡公文化研究會組織的清明敬拜胡公儀式。胡公陵園里,胡公書院少兒班學生面色肅穆,向先賢牌位鞠躬、獻花,吟誦《胡公謠》。
拍攝團隊各就其位,定格下一幀幀美麗的畫面,用光影記錄胡公文化在當代的發展,胡公精神在地方的傳承。他們的拍攝,將成為我市一份珍貴、鮮活的影像地方志。
接下來的11天,攝制組一行還將探訪芝英古鎮、博物館、匠人工坊等,深入拍攝永康的方方面面。
央視導演評永康印象
“一座處處是驚喜的‘寶藏’城市”
永康,是《中國影像方志》導演龍蘭萍和她的拍攝團隊抵達的第四站。龍蘭萍告訴記者,與永康相遇是一個偶然。接到“永康篇”的拍攝任務后,上個月,一行人第一次來到永康,展開了為期一周的實地考察。
“在此之前,我沒有聽過‘永康’這個名字,但是到這里之后,我發現許多生活中的事物就來自這里。”考察期間,龍蘭萍帶領團隊走訪了五金市場,琳瑯滿目的五金產品讓他們感到十分震撼,“市場里可以找到所有生活所需的五金制品,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航天器的零部件都能在這里買到,太不可思議了!”
在古村落間,尋訪宗祠文脈、宗親文化和古建筑群;在錫雕館、銅雕館,聽取老一輩五金藝人訴說行擔歷史,聆聽叮叮當當的敲擊聲……一周時間里,央視攝制組縱橫穿越永康的人文歷史。這座陌生而親切的城市,在他們的拍攝圖紙上逐漸顯出骨肉分明的輪廓。
“這是一座寶藏城市,每一天都給我們新的驚喜。”龍蘭萍這樣評價,但接踵而來了更多疑惑:根據當地人的說法,是因為土地不肥沃,才衍生出行擔人這一群體;但永康同樣沒有更多富裕的礦藏,為什么永康人會選擇打五金行業呢?“我相信,當我們結束在永康的拍攝后就能得出答案。”龍蘭萍說,“并且,我們會將這個答案編織進‘永康篇’,分享給全國觀眾。”
“行擔記”,將是《中國影像方志·永康篇》的重頭戲。攝制組認為,五金元素串聯著永康發展史,無論是當下繁榮發展的永康經濟(“當代記”)、風格多樣的祠堂(“古祠記”),還是易于保存的梅干菜、小麥餅(“美食記”),都和行擔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讀懂了五金歷史,也就讀懂了永康。
來源:浙江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