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傅曾是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簡稱佳聯)的一名職工,現在則是一名修鞋匠。2005年10月13日下午5時,佳木斯天已黃昏,他的面前還有一堆鞋等著他修理。1997年,張46歲,佳聯與約翰·迪爾合資他便內退回家,現在每月在勞動部門領六七百元退休金,加上他修鞋所得,每月也有千余元的收入。張修鞋的地方是佳聯家屬區,他對自己的日子十分滿意。他知道佳聯與約翰·迪爾的合資,也知道2004年9月28日合資企業完全成美國人的了。他認為佳聯與約翰·迪爾合資是件好事,并且該公司獨資與不獨資沒有什么區別。他認為,"不管企業是中國的還是美國的,工人們只要有活干有飯吃就行"。
24歲的小李則是為約翰·迪爾佳聯提供配套設備的興聯公司職工,他現在一周要上六天班,很累,工作環境據說也不好,每月才能領800多元工資,而且"還不能按時發"。小李認為佳聯與約翰·迪爾合資是一個錯誤,而讓"約翰·迪爾佳聯獨資簡直是一樁罪過"。他說,佳聯沒有合資獨資也會發展得很好,都是因為與約翰·迪爾合資等事件,弄得職工都沒有了安全感。
這兩人的觀點頗有代表性。中國惟一一家能生產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企業現在已成了美國約翰·迪爾在中國的獨資公司。此事傳出,輿論嘩然。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以及業內的很多專家對此憂心忡忡,認為佳聯作為中國農業裝備行業龍頭企業在與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過程中,成為了犧牲者,并對中國農業裝備行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產生了實質性影響。而事件的主角之一,佳木斯市政府卻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孰是孰非,事件真相如何,本報記者深入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試圖揭開塵封已久的真相。
引進技術:佳聯曾煥發生機
一位知情人士,2001年開始在佳聯高管崗位工作、現在是興聯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高管,并在約翰·迪爾佳聯兼要職,同時還負責管理佳聯留守處。他無疑是談佳聯歷史演變的合適人選。
據他介紹,佳聯1946年建廠,距今有60年的歷史。企業原名是合江工業,以農機修理、制造為主,是佳木斯市工業的搖籃。上世紀50年代初,該企業更名為佳木斯農業機械制造廠,引進原蘇聯的大型谷物脫粒機。當時該企業主要的產品就是簡單的脫粒機、播種機、開溝機。1980年,該企業與佳木斯收獲機械廠合并,名稱也成為后來知名的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與吉林四平、河南開封、新疆聯合收割機廠并稱四大聯合收割機廠。其余三家早期都是仿制外國產品,惟獨佳聯生產自主研發的豐收3.0聯合收割機。
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無大型收割機生產廠,進口產品又十分昂貴。因此隨著國營大農場的發展,亟須發展適合大用戶需要的大型自走式聯合收割機。
據介紹,當時佳聯生產的豐收3.0無故障運行也就一二百個小時,而發達國家的同類裝備無故障運行則是幾千小時。為此,當時佳聯的廠長王自忠向主管部門---原機械工業部打報告,要求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在中國生產技術含量高的農機。
但在上世紀80年代,引進新技術也是一種新生事物。王自忠深知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農機行業的差距,深知中國農業機械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發展需求,就積極要求參與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大型農機生產制造技術。
其實,當時無論是實力還是人員技術水平佳聯在國內都不領先。但由于王的遠見卓識,使得王對中國農業裝備技術引進的貢獻已為人們承認。
當時的機械工業部決定派考察團去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進行考察,后來機械部拍板由佳聯及開封收割機廠共同引進迪爾1000系列聯合收割機技術。技術引進協議在1981年8月正式簽訂。
約翰·迪爾是世界500強企業,其農業裝備全球著名,從生產制造、技術研發、產品服務、營銷策略到管理水平等都處在世界前列。當時佳聯由中國某進出口公司提供800萬美元貸款引進其技術。
由于當時國內只能生產簡單的聯合收割機,所以技術引進使中國的農業裝備生產一下躍到國際80年代水平。到了1984年,經過消化吸收,佳聯開始小批量生產迪爾1000系列聯合收割機。這一技術引進填補了中國大型聯合收割機生產的空白,也結束了中國大型聯合收割機全部依靠進口的歷史。
因此,技術引進使佳聯輝煌了一陣子,關鍵是全國獨此一家。佳聯的大型聯合收割機在東北的國營農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華北地區知名度極高,占有國內95%的市場份額。所以,此次引進技術,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業內同行,都認為是成功的。由此,佳聯在全國農機行業,尤其在聯合收割機行業中奠定了龍頭地位。
另外,佳聯在第一次引進迪爾1000系列產品的基礎上,又搞了第二次技術引進,引進迪爾1100系列的技術。但是這個技術只是在1000系列基礎上對美觀度和舒適性有所改善,在中國大型農機設備消費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這個系列產品最終沒有形成批量生產。
佳聯為何沒控股
1982年引進約翰·迪爾1000系列聯合收割機技術,給佳聯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不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82年到1997年的15年間,美國迪爾已經從1000系列發展出了很多系列,而佳聯的產品依舊主要為1000系列,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還不完全過關,與約翰·迪爾的產品質量相差懸殊。
這位知情人士介紹,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佳聯雖然使用約翰·迪爾技術,但由于農業機械的生產制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某種程度上企業徹底消化引進技術的能力還很有限,產品質量受從原材料采購,到制造技術與生產管理等諸多環節的制約。例如,佳聯生產的1000系列聯合收割機出口馬來西亞,裝船時產品鮮艷美觀,而經過漂洋過海,機器表面的油漆常常會脫落,新機器成了舊機器,甚至是廢品。據他介紹,約翰·迪爾佳聯現在雖然已成了美國的獨資公司,但至今也沒有解決產品表面斑點的問題。因此,約翰·迪爾佳聯的產品一直沒能出口到國外。
因此,相當長時間里,佳聯雖具有美國技術,也是看國內市場吃飯,市場差企業效益就跌入低谷,市場好企業就好,大致五年就會經歷一次波動。到1996年,企業的生產經營已經很困難,流動資金極度匱乏。另外,由于約翰·迪爾1000系列產品無法出口,而國內市場好時又無資金投入擴大生產,到1997年,佳聯負債率已達130%,真正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但是企業困難,并不能說引進技術不成功。因此,約翰·迪爾公司進入中國尋找伙伴,首先想到的就是佳聯。1994年,迪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帶領專家團到中國考察,準備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因為佳木斯位于三江平原深處,在大型國有農場的中心,加之佳聯有技術引進的積累及管理層特別有事業心。天時、地利、人和,使得迪爾選定佳聯作為合資伙伴。從1994年開始,經過三年的合資談判,1997年5月8日雙方正式簽訂了合資合同。
據了解,迪爾選擇佳聯的真正理由,一是佳聯引進迪爾技術15年,已形成了一定的技術能力和相當的生產制造實力。二是佳聯生產的大型聯合收割機占據壟斷地位,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5%。三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農機行業只有佳聯可能成為迪爾的對手。通過合資,可以說迪爾將賣給佳聯的技術再買回去了。
當時合資與否,是由中方控股還是外方控股,也是有不同聲音。以1982年引進迪爾技術的佳聯老廠長王自忠為代表的佳聯職工,并不主張與迪爾合資。他們的理由是,技術已引進來了,沒有必要再合資。而企業困難也不止佳聯一家,若將來佳聯能夠獲得國家支持,會迅速發展。王自忠等人還認為,若與迪爾合資應堅持兩條:一是迪爾與佳聯整體合資,即全員合資、全部資產合資;二是由佳聯控股。
迪爾公司則提出只與佳聯的優質資產進行合資,并且由迪爾控股。方式可以是先由中方控股,最終由迪爾控股。其理由是:迪爾不與佳聯合資,還可以與開封、四平等地的企業合資;若中方控股,迪爾公司以后不會再提供更先進的技術;佳木斯投資環境不具備優勢等。迪爾稱,若不滿足其條件,就不與佳聯合資。
就在僵持不下的時候,迪爾提出第一步由佳聯控股,等將來在中國南部投資建廠時,中方會受資金制約,那時再由迪爾控股。
與此同時,在迪爾公司的邀請下,佳木斯市有關方面組織了一個赴美考察團。看到迪爾先進的技術、制造和管理水平,考察團認為迪爾是佳聯最好的合資伙伴,不僅作出合資決定,還認為,"與其兩步走,不如兩步并作一步走",讓迪爾控股,"這樣有利于合資公司以后的發展"。
為什么佳聯買了迪爾技術還讓迪爾控股?當時有關方面的考慮是,中國企業自主研制大型聯合收割機在相當長時間內還有一定難度,讓外方控股,可以激勵迪爾全力以赴地在中國發展;此外,"迪爾公司有雄厚的資金,有強大的技術支持,將來合資企業產品不僅能占領國內市場,還可以走向國際市場,有利于將來企業做大做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約翰·迪爾佳聯的人士說。
一次突發事件,改變了談判的格局與速度。
佳聯老廠長王自忠,因意外事故去世。談判的天平開始向迪爾公司傾斜。
迪爾公司最終如愿以償。
佳聯一分為三
佳聯與約翰·迪爾合資時,只是將迪爾1000系列、1100系列、3060系列以及粉碎機等優質資產折合40%股份并入合資企業,同時企業的人員包袱、銀行債務及種種社會負擔都留給了老佳聯。
不過,在簽訂合資協議時,為了解決老佳聯的困難,合同明確了未來合資公司對佳聯的三項反哺政策:合資公司租用佳聯的廠房、空地、庫房、辦公樓、火車貨場等設施;租用佳聯一些設備,分十年逐步償還;合資公司購買一批佳聯的半成品、原材料,十年內逐步償還。
據了解,合資公司對佳聯的三項反哺,主要用于851名退休職工、286名內退職工的工資發放及養老統籌、失業統籌、醫療保險等的發放。據知情人士說,雖然包袱留在佳聯,但由于三項反哺政策,使佳聯得以保持廠泰民安。
隨著佳聯與迪爾公司合資的進展,佳聯公司結構主體被徹底打破。最初佳聯有4000余人,近千名退休職工,只有1500人進入合資企業,就是現在的約翰·迪爾佳聯,另外1500人進入老佳聯。而老佳聯以前有三個集體廠為佳聯搞配套,合資時未將它們包括進去。1999年,這三個集體企業進一步脫殼,成立了佳聯收割機公司。這個公司有700人,以迪爾未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