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3c產業對臺灣地區模具業發展具指標意義,從過去扮演國際大廠oem的角色,到逐漸轉化為odm設計制造的營運模式,整個關聯產業均以快速、彈性、靈活的生產能力因應,使臺灣地區在全球電子與通訊產品方面,能維持重要的生產地位,而模具算是幕后功臣,交貨時間由60天遞減至 30天、20天,甚至縮短至一星期內交貨,以滿足3c產品推陳出新的時效,印證3c產品是模具最大的應用領域。
目前臺灣地區模具技術依照廠商制造能力可分成五等級,模具業者在模具的質量、精密度與效率上優于大陸,與南韓相當,卻仍落后日、美、德等,模具專業分工與群聚效果顯著。
模具業的人才長期短缺是個存在已久的問題,因其流動性大且訓練時間長,就受雇者與雇用者而言,模具技術專才的養成實屬不易。此外,3c產品從機構設計、零組件制造到模具設計與制造,整個制程在設計、制造、成形等技術,每個環節均需要整合性且緊密配合,而本土模具制造商在這方面的設計與技術能力仍嫌不足。
從本土精微技術研發面臨的問題來看,臺灣模具業勢必須轉型發展高價值及低人力需求的產品,建立制造精微模具的能力,以滿足未來3c產品與零組件輕薄短小的尺寸需求。
但是臺灣模具廠有高達87%的比例,雇用員工數在20人以下,使得模具廠無法從系統性全面研究來建立精微組件模具與成形技術,亦即包括材料、設備、模具加工、制程技術及檢測等均需比現有技術高一個等級。同時,海外相關精微加工設備甫發表上市,應用限制大且售價昂貴,有的先進設備甚至限制出口,造成本土業者自行投資的成本及風險升高,連帶影響本土相關精微模具與成形技術的發展。
此外,海外相關技術均相當保密,技術引進不易,而本土學術界或其它研究單位多朝向微射出或微特征射出為主研究方向,金屬精微技術因缺乏模具加工及成形設備,導致發展面臨瓶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