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宏觀調控和材料價格上漲、能源緊缺等不利因素,浙江常山軸承產業非但沒有呈現絲毫頹勢,而且常山17家規模軸承企業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7.9%,完成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4.9%。業內人士認為,常山軸承業增勢強勁的關鍵在于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競爭優勢。
常山軸承走的是緊密的分工協作路子,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現有的49家軸承企業,構成了“寶塔型”結構:處于塔尖的是浙江常山精密軸承(集團)公司、浙江四通軸承(集團)公司等龍頭企業,其余軸承企業為塔基,它們分工完成車、磨、鍛等生產環節,為龍頭企業提供半成品。如僅四通軸承公司就有20多家配套企業,相當于在外有20多個生產車間,四通公司本身只集中全力提升熱處理等關鍵環節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經營。
專業人士分析,這種結構具有很強的市場“抗震”能力:出現鋼材、燃料等原材料價格波動,震波由多個生產環節吸收,群體共同分擔;逼迫從“塔尖”到“塔基”的各個企業節能降耗、挖潛創新;產業高度集聚,材料采購與運輸成本可以最低。去年以來,在軸承原材料鋼材價格漲幅高達每噸1000多元,軸承終端產品價格變動微小的情況下,常山軸承整個行業卻表現出投資增加、產值增加和效益提高的發展態勢。
此外,常山軸承出口比例超過70%,可以做到“東邊不亮西邊亮”,規避市場風險。如浙江常山精密軸承(集團)公司的主要客戶是克萊斯勒、伊藤等國際知名企業。為了開拓國際市場,該公司相繼完成了iso9000、qs9000等質量保證體系認證,7月份又通過了全球汽車制造商的質量保證體系認證。穩定的國外客戶和訂單為其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各種質量保證體系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擴大了利潤空間,今年產值可達1.4億~1.5億元,贏利較去年有較大幅度增長。浙江四通軸承(集團)公司也把6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中東、巴西和美國等地,以國外市場收益彌補了國內市場的疲軟,保持了企業產銷兩旺的發展勢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