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作為機械基礎件行業的減速機市場,國內企業面臨著國際巨頭的激烈競爭。德國西門子、sew、意大利rossi、costamasnaga集團及芬蘭santasalo等著名減速機品牌公司,都在我國建立了“據點”。
面對這種局面,我國減速機行業的領軍企業江蘇泰星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張國林提出,要勇敢地與世界著名企業面對面競爭,并在競爭中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提升民族品牌的影響力。
減速機應用于各種機械設備中,包括鋼鐵、冶金、水泥、礦山、建材、環保、造紙、港口、機場、石化、輕工、食品飲料及倉儲物流等等,所有有機械傳動的地方就有減速機。從中便可看出,我國減速機行業的市場需求量很大,處于高速增長階段。
張國林說,隨著與世界減速機巨頭的競爭,國際市場也會進一步拓寬,我國減速機在出口數量、品種、產品檔次、創匯額上將會有重大突破。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量外國減速機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也就是我國減速機的黃金時期。
“要想在市場上立足,首先要創立品牌。”張國林認為,在品牌創立中,必須擺脫以投資和設備多少為衡量指標的、單體的、工廠級的思維方式,而要從行業分析的角度出發,增加科研投入,擴大廣告宣傳,尤其是多參加國際競爭。
我國裝備制造業和國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少,存在“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自主研發的能力差,研發的投入少。創立品牌的關鍵在于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掌握核心技術;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才能創立品牌并在出口中掌握話語權。而要提高我國裝備制造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科研資金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必須加大研發投入,否則只是一句空話。
按照這個思路,江蘇泰星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拿出銷售額5%的資金投入到技術開發上,包括設備的更新、人才的培養、產品的研發,以及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開發。
由于江蘇泰星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提高,國際上的著名減速機企業看中“泰星”的生產條件,到泰星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定制減速機,貼牌生產。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企業提出合資。
張國林說,在這方面,我們企業是很慎重的。作為長期在機械市場與國外企業同場競技的企業,我們非常清楚品牌的價值所在,必須盡快實現從賣產品到賣品牌的轉變,企業才有前途。要賣品牌,必須先創品牌。
“當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不是一個僵化的過程。我們既不能重引進輕自主開發創新,也不能走閉門搞科研、一切從頭開始的研發之路,而要開放式的自主創新。但是,一些國際上的大公司并不想幫助我們提高技術實力,他們不可能去培養強大的競爭對手。他們看中的是我們的人才、我們的銷售渠道。我們現在不缺錢,差距主要是在技術上。所以我們的觀點是,要合資可以,你必須拿出最先進的技術來,我還要保留我們的‘泰星’品牌,否則免談。”張國林表示。
現在,世界500強大都已經進入中國,有很多品牌在中國生產,但牌子是人家的,核心技術與超額利潤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我們的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品牌,將永遠是三流和四流企業。要想將企業帶入二流和一流的企業,還是要走技術創新之路。經過幾年艱辛的努力,我們自主設計、自主研制、自主開發的9000系列擺線針輪減速機、9000系列硬齒面減速器、9000系列中硬齒面減速器達到了國際21世紀先進水平。這些新產品以高科技、高質量、高強度和大功率“三高一大”的優勢,不但享譽國內,還出口到美國、德國和新加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