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我國紡機工業平穩發展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紡機行業雖然經歷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能源緊張以及人民幣匯率的調整等影響,特別是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劇,造成了紡機企業的財務費用上升和利潤的下降。盡管如此,紡機行業在加大力度進行結構調整的同時,企業更加注重了產品的技術創新和國際市場的開發力度,促進了紡機產品的市場銷售,為紡機全行業平穩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日,記者就我國紡機行業的市場變化和今后發展設想采訪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協會理事長高勇。
開篇的話
時至歲末,本刊將陸續推出一組特稿,就過去一年我國紡機行業發展變化、紡機市場的波動、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以及紡機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等內容,結合目前國際國內市場的發展趨勢再次進行梳理,讓我們的思路更加清晰,使紡機企業對整個行業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并對即將到來的一年有一個新的認識。
在過去一年中我們看到,中國紡織工業經歷了與歐美的貿易摩擦、原材料漲價、能源緊缺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而與之密切相關的紡機行業同樣也面臨著各種挑戰。盡管如此,綜觀2005年的紡織機械行業,在市場不會發生更大的變化前提下,生產和銷售等指標都將略高于2004年,紡機產品的出口將超過全年預期的目標。在過去的一年里,國產棉紡設備技術穩步提高、化纖設備技術不斷獲得重大突破,印染和針織設備也由于外資企業的進入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自主開發的紡機產品屢屢走出國門,這一切都是所有紡機企業為我國紡織工業做出巨大貢獻的見證。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紡織產業的東移,為我國紡機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我國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間振興國產紡織裝備的發展目標,不僅為我國紡機行業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使紡機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面對機遇,今后的路我們該如何走?這既是企業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們關注的話題。在這組歲末特稿中我們也將對行業未來的發展與業界有關人員進行深入的探討。
記者:從今年1~9月份紡機行業經濟運行指標看,除效益有所下降外,各項指標均有增長,這與我們年初的預測有什么不同嗎?
高勇:從2005年整個紡織工業發展看,實際情況超出了我們過去對2005年的預測。2004年,我們對取消紡織品配額、紡織貿易一體化并不樂觀,預計貿易摩擦將會非常激烈。特別是在2004年的下半年,由于原油、鋼材價格上漲的勢頭有所顯現,國內的紡織工業形勢并不看好。但從2005年紡織工業發展情況看,棉紡織業快速發展勢頭超出了人們預料。其中1~9月棉紗棉布的產量超過了25%左右的增長速度。而化纖行業的跌幅又出乎我們的預料,上半年小聚酯企業開工不到12%,大聚酯企業開工不到50%,到了下半年雖然有所回升,但全年增長預計僅在10%左右。就兩個行業綜合看,2005年紡機行業銷售總量和2004年基本持平,保持了10%~11%增幅。但如果我們去掉今年外商投資增長幅度,實際上產品銷售比去年略有降低,外商投資銷售收入占到紡機行業整個銷售收入的33.4%,這個增幅是過去所沒有的。從今年1~9月紡機進出口情況看,進口金額同比下降25.46%,出口金額同比增長38.61%,這主要都是外資企業在我國加大投資的結果。
記者:今年紡機行業的一個突出亮點是出口大幅度增長,而進口明顯減少,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高勇:從國內市場分析上看,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國內今年市場總量略有萎縮;二是今年進口優惠政策有些變化。新的鼓勵進口的目錄還沒有公布,配套工作正在進行,有些省市,尤其是進口大省山東、江蘇就已經把過去計改項目的優惠政策取消了。由于技改項目優惠政策的取消,部分產品的進口得不到優惠,因此今年外商投資比例大大增加。三是外資企業在我國生產量增加,將產品直接銷售給國內企業,這也是造成進口量下降的原因,而外資企業生產量的增加又促成了出口量的大量增長。為什么我們今年預計有8億多美元的紡機出口,這其中40%以上的紡機產品都是外資企業出口,這表明由于整個中國紡機行業進一步的國際化,使我國紡機生產的格局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如果我們僅僅從過去的概念和范圍來講,2005年我國紡機生產總量是萎縮的,是外資的進入和生產能力擴大使我們保持了11%的增幅,所以2005年全年我國紡機產品的銷售預計將突破400億元。
記者:從國內市場看,紡機行業的生產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
高勇:2005年我國紡機行業仍然保持了80億美元的市場總量,但是結構發生了變化。過去50%以上的國內市場主要靠進口,今年因為外資企業在我國的生產量增加,使國產設備生產比例在加大,盡管還是80億美元,但外資企業今年要占到60%以上,這表明我國紡機行業整個生產格局在進一步地國際化。從紡織工業2005年的銷售情況看,棉紡織行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化纖業有較大的跌幅,印染業也明顯受到影響。在紡機產品出口方面,針織機械產品出口的增幅是第一位,這主要是針織機械企業大量集中在福建、廣東、浙江,且大部分是臺資企業,還有一部分是民營企業,他們生產的大圓機、橫機大量出口。另外就是印染機械產品的出口,這部分產品出口的大幅增長主要是外資企業。例如有一家生產印染機械的外資企業,在廣東設廠后有40%的產品出口,金額大約一億美元。所以從新增出口額看,這一部分大都是新增企業進入我們行業后才增加的。雖然我國紡機行業結構每年都在不斷變化而且總量沒變,但比例卻在發生明顯變化。2004年,我國紡織加工量占到全世界35.8%,其中棉纖維占33%,化纖纖維占43%,這是支撐我國整個紡機的兩大行業,印染和針織這兩個行業以前是我們的弱項,現在卻不斷地被外資和新增的民營企業占領。
記者:您認為紡機行業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高勇:1~10月份,紡機行業的利潤超過15億元,平均利潤率同比有較大幅度的降低,如果與前幾年相比下降幅度是較大的。這主要是由于上半年原材料的漲價,雖然目前略有降低,但是煤、電、油、運價格上漲對紡機行業的影響很大。還有就是紡機產品的價格在下降,造成了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所以在整個紡織行業里面,紡機行業的增幅是最低的行業,只有11%的增長率,而其他行業都在15%~20%以上增長率。今年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將突破2000億元,全行業產值突破3萬億元,五年時間產值翻了一番。但是從2005年各行業對比情況看,紡機行業增幅遠低于其他行業增長。因為2002~2004年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都有加大增長,但到了2005年初,除了棉紡行業外,其他行業的設備采購固定資產投資都開始降溫,尤其是紡機行業率先降低了增長幅度。
記者: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執行的第一年,請您談一談今后紡機行業發展的設想。
高勇:"十一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將以結構調整為主,以轉變增長方式為主,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加大產業用紡織品的纖維生產比重,在產業結構方面加大高性能、多功能纖維比重。在增長方式上,以提高產品附加值為主,但由于國內需求及出口的增長,量的增長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預計"十一五"末期,我國纖維加工量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面對這一現實,我們提出在"十一五"期間振興國產紡織裝備的發展目標。隨著中國紡織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紡機行業必須重視裝備制造水平的提高。為此,我們要在相關政策、建議出臺后,進一步加快實施步伐,以過去提出的十項關鍵設備為基礎,結合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促進中國的紡機行業加快技術進步和提高產業升級,轉變紡機企業增長方式,為提高中國紡織工業的競爭力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中國紡織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