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泛在電力物聯網”內涵理解
第一層理解(業務流程泛在):管理提升需要電力物聯網與電力業務信息化相結合,實現it與ot的貫通,實現能量、信息與業務的三流合一。
第二層理解(行業環節泛在):供需互動需要電力物聯網向全價值鏈、尤其是用戶側延伸,從而成為能源領域的信息樞紐與基礎技術平臺。
第三層理解(能源領域泛在):多能協同需要電力物聯網向冷、熱、氣、水等多種能源領域的發展,從而能夠支撐用戶側的綜合能源服務;并進一步與智慧生活、智慧交通、智慧制造等實現跨領域融合,支撐國家工業4.0總體戰略的落地。
第一層理解屬于企業數字化與內部管理提升的范疇,社會方參與受限;而第二層理解中向源端延伸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源端大企業可能也希望自己引流標準,所以近期可能比較大的是通過接口方式與“泛在電力物聯網”連接),當前階段按照“樞紐型、平臺型和共享型”的標準,可以考慮重點突破的是打造面向能源終端用戶的“能源物聯網”。
二、“泛在電力物聯網”必要性理解
如果把“泛在電力物聯網”先落腳于面向能源終端用戶的“能源物聯網”,并應用互聯網思維打造服務于用能環節各相關方的“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企業用能數據在線采集、用能行為在線監控,并面向使用者提供多種類型的豐富數據信息服務,從而吸引用戶、廠商、政府等使用對象及用戶的不斷增加,它將成為推動綜合能源服務發展的引擎。
1、“能源物聯網“是綜合能源服務的戰略制高點。
“能源物聯網”的最終目標是依托云、大、物、移互聯網新技術打造全新的數據信息網,促進能量流、信息流和業務流的深度融合,從而支撐綜合能源利用與綜合能源服務。掌握了這張網就掌握了用戶與數據,然后就可自然而然地開展用戶、數據和價值運營,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創新與發掘豐富類型的綜合能源服務,支撐包含設備、硬件、軟件、服務、金融等諸多項目的蓬勃發展,塑造能源互聯網新生態。所以“能源物聯網”既是連接設備與業務的樞紐、也是連接用戶、服務商、能源企業和政府的樞紐。
2、“能源物聯網”是政府、用戶、能源服務商及社會的共性需求。
國家產業升級要求、政府治理與監管強化、園區營商環境優化、企業內部管理精益化、市場交易效益最大化以及廠商綜合能源服務創新均需要以量化信息為基礎,傳統的粗放管理亟需改變,互聯網+“智慧能源”是傳統能源必然的轉型方向,社會日益增長的能源信息需求亟待滿足。因此發展“能源物聯網”有其現實必要性,隨著技術成本的持續降低,它可以幫助源源不斷地提供非常便宜的數據信息服務,支持各方的工作、管理需要。因此,“能源物聯網”可以有效推動數據、技術資源走向共享。
3、基于平臺的新商業模式是綜合能源服務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終端用戶的綜合能源服務是競爭性市場,目前商業模式創新不足、同質化嚴重,大多還停留在找項目、做項目的階段,工作開展困難且效果不明顯。打造平臺積累用戶與信息等流量資源,可以幫助降低綜合能源服務獲客成本,實現綜合能源服務類型與項目等持續拓展,也就是說可以幫助極大地實現綜合能服務項目“開源”。而大量項目的挖掘與創新,有利于諸多綜合能源服務廠商的整合與服務模式優化,進而實現服務成本的降低,開放閉環的新型生態體系得以發展。所有“能源物聯網”有利于實現面向平臺型綜合能源運營商的轉型,通過生態整合實現全社會綜合能源服務資源的流動及共享。
三、“泛在電力物聯網”讓多方受益的服務內容與業務模式創新思考
在用戶側,“能源物聯網”的打造只是一個基礎,關鍵還是要通過運營創新,不斷增加平臺用戶數與用能數據,積累流量資源,持續吸引生態合作伙伴加入平臺,創新綜合能源服務新模式,讓用戶、廠商、政府、社會主體與電網公司都受益,從而真正塑造新的生態體系。
在服務政府方面,可以利用平臺精準掌握企業的用能信息,確保政府新能源發展、需求側管理、節能、環保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產業政策落地,支撐民生、金融、稅收等領域的管理需要以提升整體治理與園區管理水平。
在服務用能企業方面,可以基于數據在線監測、分析挖掘技術,及時、準確、全面地發現企業在用能過程中存在的設備資產管理、能源負荷優化、價格套餐選擇問題與改進空間,從而幫助持續提升企業用能的安全、經濟、質量、環保水平。
在服務能源廠商方面,可以針對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滿足的需求,整合各類設備、硬件、軟件與服務供應商資源,形成健全的綜合能源服務廠商聯盟,同時通過企業和服務商畫像實現綜合能源服務項目機會精準推介,通過金融產品促進交易撮合,讓用戶得到高性價比的綜合能源服務。
在服務社會公眾方面,致力于打通水、電、氣、熱相關行業間壁壘,實現數據全面采集與有效集成,并成為一套社會共享資產,面向社會公眾提供開放、平等的能源數據信息服務和api接口。同時,通過泛在電力物聯網業務創新,還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促進就業。
在服務電網主業方面,通過接入用戶側能源使用信息,及時感知用戶側的故障風險,實現主業的防線前移,提升客戶滿意度和系統安全運行水平;通過打通電力上下游環節信息關聯,有效實現源網荷互動,提升電力系統整體經濟性,促進綜合供電成本的下降。
四、電網公司“泛在電力物聯網”實施難點思考
電網公司有資源,但卻不一定能利用好資源。例如“飛信”是中國移動推出的通訊業務,最早始于2007年,背靠中國移動強大的用戶群體,飛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在移動互聯網到來的時候,中國移動飛信卻迅速垮掉了。不僅是因為qq等對手的競爭,自身的原因更重要。
1、尊重市場,服務用戶,發揮出創造性
“泛在電力物聯網”需要大量的技術突破,但難點在業務創新。然而目前在能源互聯網、綜合能源服務領域國內外并沒有什么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并且它們都屬于競爭性業務,也沒有太多的試錯機會。所以相關公司一切都需要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以市場意識與服務意識為行動指引,鼓勵創新與突破,鼓勵創造與思考,才有可能找到一條出路。按照傳統模式做事,聽領導或后端的指令行動,而不是讓“聽得到炮火”的一線人員指揮,可能會很難有實質性的結果。
2、突破約束,調動多方積極性
電網公司供電所、三產、綜合能源服務公司、電商公司等都將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利用供電所實現用戶資源的協同、利用主業資源實現數據共享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但如何創新激勵機制,對于相關方“加價不加量”,從而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命題。
3、充分利用好已有資源
電網公司擁有大量的數據資源、it與電力技術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資源、用戶資源,可謂得天獨厚,坐擁“金山”座座。這些資源可以用于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成與業務創新,也可以在符合國家與公司規定的情況下直接開放共享給社會各方,進資源變現。
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這一“第二網絡”,塑造綜合能源服務新生態,將會極大地促進負荷側能源綜合利用、設備智能運行、服務生態健全這一宏偉愿景的實現,并逐步向更多的應用與更廣的領域進行拓展。同步結合堅強智能電網建設完善,“能源互聯網”藍圖將一步步成為現實,并成為國家工業4.0的重要支撐。
來源:童虎th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