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軸)今年迎來了它的不惑之年,在四十年風雨中有多少次眉開顏笑,又有多少次困惑沮喪,恐怕只有西軸自己最清楚。也許正因為有過太多的創傷,使西軸懂得了"勤儉持家"的必要,西軸四十周年的慶典雖說辦得格外節省,但其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卻讓慶典不失隆重。
一步錯幾近毀去30年成果
1965年西北軸承廠在寧夏賀蘭山深處拔地而起,歷經二十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全國軸承行業六家大型一檔企業之一。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生活環境惡劣、水資源缺乏和生產成本過高等因素,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制約。從1982年起,企業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歷經十年時間在銀川市重建了一個西軸,這一舉動被業界和寧夏人稱為"猛虎下山"。
下了山的"猛虎"剛剛落地,就迎來了市場經濟大潮。1996年4月18日,中國軸承第一股---西北軸承(000595)在深交所正式掛牌,該股從4.15元開盤價一下升到8.18元,當日最高升至9.1元。
一夜間在資本市場拿到了1.2億元的資金,對于西北軸承來說不啻于天上掉下來一個大餡餅,這種唾手可得的財富充滿誘惑。為了當年盈利增長超過10%,實現二次配股,西北軸承把市場、產品等經營要素束之高閣,刻意擴大生產規模,企業當年賬面實現銷售收入遞增..5億元,賬面利潤遞增超過10%以上,實現了二次配股---從資本市場又獲得了8000萬元。
由于企業產品大量滯留在流通環節,不能進入終端銷售,當年企業新增沉淀資金1.5億元。以后三年,西北軸承仍在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到2000年,企業資金沉淀達6億元,每年背負銀行利息高達7000多萬元,企業連年虧損。此時的西北軸承要再從股市募得資金已不可能,于是便在股市外尋覓機會。
2001年12月18日,西北軸承與德國fag公司合資的寧夏西北富安捷鐵路軸承有限公司成立,德方占合資企業51%的股權,控股經營。這起引起業內外震動的合資最終結果是:企業讓出了經營多年的nxz牌鐵路貨車軸承品牌,失去了占中國鐵路貨車軸承25%的市場。生產萎縮、市場萎縮、連年虧損,加重了企業負擔。一年多后合資告終,西北軸承從合資企業中退出。
資本,讓西北軸承陷入了難以自拔的泥潭之中:8000多萬股權被銀行凍結,6億元的銷售資金在外,3億元的銀行貸款,2億元的貸款擔保,拖欠職工工資、養老保險、稅金近1億元。
三年苦自救成功恢復元氣
這一切就像一層層厚重的烏云籠罩在西軸的上空。2002年以李樹明為首的新班子上任后,提出了"三年脫困、五年翻番、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相繼實施了市場開發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質量效益年等系列活動。由此,西軸基本甩掉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償還了社會保險等與員工利益密切相關的欠賬2億元;調整了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形成了以石油機械軸承、冶金軋機軸承、工程機械軸承和重載汽車軸承、出口軸承為主的四大主導產品,改變了鐵路軸承丟失后西軸缺少支柱產品的尷尬境地。目前,公司有近80%的生產份額是為主機用戶配套生產。其中,石油機械軸承占33%,工程機械軸承和重載汽車軸承占18%。公司的22個經銷網點幾乎覆蓋了全國各大中城市,產品暢銷國內外,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入了世界大軸承公司的全球采購體系;企業生產完全實現了以銷定產,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產品研發并組織生產,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經過三年努力,到2004年底,西軸基本實現了脫困。今年1~11月,西軸的產值、銷售收入、回款等指標呈兩位數增長,主導產品的優勢更為突出,其中石油機械軸承的銷售額同比增長66.9%,冶金軋機軸承的銷售額同比增長40.2%,幾大主導產品的銷售收入已占企業總銷售收入的75%以上。
圖霸業全面推進產業優化重組
經過幾番摔打之后,西軸不僅聰明了,也更加堅強了。在"三年脫困、五年翻番"的戰略目標實現后,如今西軸正力爭在產權改革上有所突破,從而推動企業進入中國軸承行業前列。
收攏五指出重拳,這是西軸圖謀霸業邁出的第一步。目前西軸正以自我為中心,聯合寧夏現有的七家軸承企業組建軸承集團,改變以往由西軸提供技術服務,其他七家企業貼牌加工的簡單合作,進而實現以資產為核心的重組。經濟分析顯示,重組可使西軸每年增加2億元的產值。
為進一步優化西軸公司的產權結構和解決融資難問題,西軸明年還將實施股權分置改革,以此優化公司治理結構,促進公司有效利用各項金融創新工具,提高資本運作效率,優化資產結構,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增加投資回報。
進入中高端產品市場,是西軸多年的愿望。今年西軸生產的9種軸承被用于"神舟"六號飛船的地面測控和衛星通訊設備。這對西軸是莫大的激勵。在現有的石油機械軸承、冶金軋機軸承、工程機械軸承和重載汽車軸承四大主導產品的基礎上,西軸將力爭在機床軸承和電機軸承上有新的突破,使產品向高附加值和中高端邁進。
五年規劃銷售收入直指10億元
談到"十一五"規劃時,李樹明用一個原則和一個核心做了概括:一個原則即堅持科學發展觀,在發展中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全面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一個核心即堅持自主創新,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
西軸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建立健全以技術中心為核心和依托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每年按年銷售額5%提取科研開發經費,并在開發上實現兩個轉變:一是由單純的技術研究開發向技術研究開發與市場研究相結合轉變;二是由單純的軸承產品研究開發向既進行軸承產品研究開發又進行非軸承產品的研究開發轉變。產品開發也隨之由低水平、大路貨產品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系列產品轉變。最終,力爭用五年的時間年銷售額達10億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進入中國軸承行業5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