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去年4月1日實施的歐盟新普惠制,幾經拖延后,終于在2006年伊始“浮出水面”。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決定,從今年1月1日起,歐盟普惠制正式“變臉”,此舉意味著,我國目前對歐出口的大部分工業產品都將“畢業”,浙江產品高達28.5億元的優惠關稅將無法繼續享受。
據介紹,在此次實施的歐盟新普惠制中,一個重大變化是受惠產品“畢業門檻”的降低:普惠制受惠國的任何一種產品如果在歐盟的市場份額超過15%,就將失去普惠制待遇,紡織品和服裝的“畢業門檻”則為12.5%。
歐盟普惠制“變臉”,“浙江制造”的出口成本也隨之上升。杭州市糧油食品土畜產進出口有限公司一位外貿業務員告訴筆者,在新普惠制實施前,歐盟進口商在華采購,只需繳納大約20%的關稅。而在實施新普惠制后,關稅陡增好幾倍,最高可達80%,這顯然會對進口商的采購選擇造成影響。
紡織品是我省對歐盟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在去年中歐達成紡織品協議后,目前我省對歐十類紡織品出口已受到配額限制。此次歐盟普惠制“變臉”后,我國對歐出口紡織品全部“畢業”。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一位人士估計,這將使我國紡織品在歐繳納的關稅稅率由目前的平均9%上升至12%。
去年我省外貿首次突破一千億美元,歐盟是我省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實施新普惠制后,“浙江制造”將受到多大影響呢?浙江檢驗檢疫局一位負責人告訴筆者,2004年該局共簽發歐盟普惠制產地證26.4萬份,簽證金額約68.52億美元,我省機電產品、紡織品和服裝、化工產品、塑料橡膠制品、鞋帽等九大類主要出口產品對歐盟出口均享受優惠關稅,按平均5%的優惠率算,我省對歐出口產品享受優惠關稅達28.5億元。實施新普惠制后,這些優惠將不復存在。
歐盟新普惠制沖擊在即,浙江企業何去何從?省外經貿廳外貿處一位負責人表示,經過多年的拓展,我省許多出口產品都在歐盟市場站穩了腳跟,浙江企業要利用現有的市場優勢,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在精耕細作上多下功夫,提高產品附加值,這是應對歐盟普惠制“變臉”的根本之道。除此之外,浙江企業還可以考慮在歐盟仍會長期給予更為優惠關稅政策的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投資辦廠,以繼續利用歐盟普惠制。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