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塊芯片,有著飛躍自主開發的程序,變成了縫紉機的"大腦",代表的是世界縫紉機產業發展的趨勢---自動化、智能化和機電一體化。
和孩提時代家里的縫紉機相比,飛躍的縫紉機中,最新開發的自動褲耳機將以前的幾十道工序"一氣呵成",賣價高達100多萬元,相當于一輛寶馬轎車的價錢。
為縫紉機裝上"大腦"
說起開發縫紉機的大腦,還有一個故事:在一次博覽會上,外國人指著裝了"洋芯片"的中國縫紉機說:"我們不用給自己的產品做廣告,這些縫紉機就是最好的廣告。"這一番話讓飛躍集團的科研人員備受刺激。"不掌握這樣的高科技核心技術,我們只能是人家的裝配車間。"他們頓悟。
兩年多后,飛躍的"基于支持智能化縫紉機創新的開發平臺"研發成功,并得到了專家的好評。通過信息化工程的建設,不僅使飛躍集團完成從傳統縫紉機向數字式縫紉機的換代任務,建設數字式縫紉機的開發平臺,迅速提升機電一體化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完成從產品仿制到自主創新的轉變,而且對于全面提高和推動縫紉機產業升級意義重大。
一項初步的統計是,經過這個平臺的研究開發和項目實施,飛躍的產品研發周期縮短了30-45天,設計效率提高了30%,節省設計費用30%,直接產生的綜合經濟效益超過500萬元。
安裝了自主研發芯片的飛躍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年產量已達10萬臺,雖然不到總產量的10%,卻占了50%的銷售額,占了90%的利潤。
憑借這個平臺,如今的飛躍已經擁有300多項專利和一系列國際認證,為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開辟了"綠色通道"。
小山村誕生縫紉機帝國傳奇的故事說來輕松,仿佛一切都那么神奇。但神奇背后,創業和創新路上辛酸的故事,知道的人卻不多。
1986年底,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花了6000元錢,買下生產隊的房子,一個擁有100來號人馬的小廠在臺州的偏遠村落誕生。"廠子成立了,可是沒技術員,怎么辦?"邱繼寶跑到了上海,與縫紉機研究所的領導商量,邀請專家,幫助改進技術、開發產品。
此后,第一臺"飛躍"牌高速包縫機得到市場的認可。1996年,機電一體化多功能家用縫紉機在"飛躍"誕生,被譽為中國家用縫紉機的一次革命。1998年,飛躍生產的多功能家用縫紉機首次出口日本,結束了中國縫紉機長期以來只能從日本進口的歷史。
歷史出現了戲劇化的回潮,讓縫紉機重返家庭,成為如今歐美家庭主婦追求的時尚。于是,飛躍緊緊抓住這一契機,贏得了市場。
傳統的家用縫紉機有50多公斤,飛躍經過研制開發,把重量減到了1/10,只有5公斤,而且不需要機架和臺板,內部是鋁合金,外殼是工程塑料。"它不僅可以縫縫補補,還能釘扣、鎖眼、貼布繡。電腦型的家用機還可以自主設計圖案---你能在自己的衣服褲子甚至沙發窗簾上繡出任意喜歡的圖案,能充分展現個性。這樣的縫紉機,誰不喜歡?"飛躍集團黨委委員、董事長助理陳國強說,僅僅這一符合diy潮流的產品,每年就能從歐洲拿到數千萬美元的訂單。
對此,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的楊曉京先生認為,飛躍在家用機和工業機的產量上堪稱全國第一。同時,飛躍的發展速度和趨勢也代表著我國縫紉機工業的發展趨勢和潮流。雖然我們在自主研發、專業化等領域,與發達國家存在著一定差距。但是,只要我們遵循科學的發展觀,努力進取,不懈拼搏,就能像飛躍那樣,從仿造、制造走向創新、創造,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并在世界縫制設備領域真正打響"中國創造"的自主品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