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02、2003年工程機械迅猛發展的時候,沒有人預料到在2004年宏觀調控面前,工程機械行業經營形勢會如此嚴峻,以至于被稱為進入"嚴冬"時代。而當2005真正的冬季來到之后,現實告訴我們經過一年多的調整,工程機械身上"暖"了一些,但其實是披著更厚些的"棉襖"在冬天里博弈。
如果將2003年行業突破1000億元大關定位為黃金之年的話,那2004年行業增長只有10%左右就可稱之為警醒之年,而2005年我們說它是博弈之年。因為在這一年里,為了復蘇,行業開始痛苦地與市場博弈。
與市場博弈要真實地面對自己。這要求行業必須打破"自己"制造的"迅猛"發展夢幻,回歸到更為理性的發展道路。為了盡快復蘇,2005年里行業少了故有的一些豪言壯語,開始全面務實。僅上半年來,行業就頻繁召開會議。以期在認真分析2004年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正確的制定了自己的發展計劃。同期相對不被重視的工程機械現代租賃業也被作為鼓勵產業開始提及。為適應市場,"改革"這個詞也成為這一年與市場博弈的關鍵。徐工、廈工改制等國有企業相繼走上"體制改革之路"。民營企業更不甘寂寞,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股權分置改革方案以93.44%的高贊成率順利通過,標志著中國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成功打響第一槍。2005年11月3日,國內第三大裝載機制造商、國內最大的民營股份制裝載機制造商中國龍工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龍工控股在資本市場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與市場博弈另一方面意味著必須正視自己的對手。"強勢并購"成為外資巨頭在2005年的常用手段。10月25日,凱雷并購徐工的消息傳出之后,猶如一個重磅炸彈,在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頭上炸響,極大的打擊了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的信心。與2004年因卡特收購山工引發的行業集體口誅筆伐相比,2005年,領頭羊被并購的消息沒有引起團體性"討伐"。這表明,宏觀調控的影響下企業的確已經"大傷元氣",甚至部分企業抱者希望通過"合資"來存活的目的。同時,經過與外資的較量與反較量,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排頭兵如三一、中聯等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實際問題。"求人不如求己",這個時候,大喊民族主義口號,不如塌實的研究自己的技術,做自己的市場。
國內市場的萎縮,迫使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選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個博弈是正確的,結果是良好的。2005年的大舉出口使得企業獲得了相當的利潤。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國家市場,特別是在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安哥拉等非洲國家,在與上述國家的貿易往來中,工程機械企業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柳工中標安哥拉1200萬美元是稱為行業熱議的話題。然而行業企業競相出口也暴露了自身的弱點如:知識產權不足導致產品的可靠性缺乏競爭力,單憑價格的優勢容易引發反傾銷調查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