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籍金東寒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新一代港口集裝箱起重機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等18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其中,紹興籍科學家金東寒因在新型動力研究方面成績卓著而榜上有名。
據了解,金東寒籍貫紹興,現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1研究所所長,是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其專業特長是新型動力技術和科技管理。20多年前,金東寒開始專注于熱氣機專業,并成為我國培養的第一位熱氣機專業博士。長期以來,他主要從事熱氣機性能仿真和性能分析研究、高溫熱管與熱氣機的配合技術研究、熱氣機燃燒技術研究、氧引射燃氣再循環技術研究、熱氣機密封技術研究、熱氣機動態特性和控制方法研究、熱氣機設計技術研究以及無煙火炬設計技術研究和開發工作等。
金東寒曾于1998年5月獲“第6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1年12月獲“中國青年科技創新獎”,2003年4月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他曾是校辦廠的學徒
金東寒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均生活在紹興。得知金東寒獲獎的喜訊后,記者于第一時間趕到了金東寒父母家。在蕩漾著歡快笑聲的家中,金東寒父母向記者講起了兒子的故事。
曾經的愿望:成為一名出名的鉗工
金東寒從小就品學兼優。16歲高中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一家校辦工廠當學徒。他的師傅是一位已過了退休年齡的八級車工,技藝高超。金東寒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師傅那樣當個出色的鉗工。
那時,他白天不辭辛苦地工作,晚上如饑似渴地看書,微薄的薪水大部分用在了書上。1978年,金東寒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內燃機專業,成了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學習刻苦努力的他,后來如愿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對于機械有很大興趣的他,還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就是愛逛五金店,那里有他熟悉的工具,更有一些構思奇特、很有創意的東西。“兒子這種愛學習、愛思考和喜歡做有心人的優點,是他以后成長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原因。”從市科協離休的金東寒的父親金奕新說。
勇于突破:攻克熱氣機關鍵技術
作為我國熱氣機專業的第一個博士,金東寒師從我國著名熱氣機專家沈岳瑞先生。沈先生常常告誡金東寒,千萬不要盲目地崇拜權威,權威也會出錯,一定要敢于突破舊框框。“老師的教誨使金東寒受益匪淺,后來,金東寒之所以能夠攻克熱氣機關鍵技術,而且不斷有所創新,關鍵就在于敢突破舊框框。”金東寒的媽媽潘燕芬說。
在五年科研經費不足40萬元的條件下,經過長時間的攻關,1990年,金東寒作為骨干參與的課題組,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大功率熱氣機樣機。之后,已擔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1所總工程師的金東寒,就主攻新型動力——熱氣機技術研究,先后主持了1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研究,帶領課題組突破了熱氣機研究中的12項關鍵技術,開發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有技術。
人生信念:辦法總是有的
“辦法總是有的,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而已。這是東寒最喜歡說的話。”金奕新自豪地說,“在工作中碰到困難,他的態度首先是堅信有辦法,然后就全力地尋找答案。這種做事方式使他在工作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熱氣機的系統復雜,制造和安裝困難,影響維修性,一直以來別人總以為就這樣了。金東寒卻不這么想,他通過研究提出了高度集成的模塊化設計方案,簡化了系統布置,提高了可靠性和維修性。
采訪快結束時,潘燕芬從屋里找出兒子的一疊工作筆記。在其中一本筆記的扉頁上,記者看到了這樣一行字:只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忘掉僵化的舊觀念,掌握正確的方法,人人都能創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