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程機械市場包括零部件在內總市值約為1200億美元。目前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總值中占100 億-120 億美元,正如英國工程機械咨詢有限公司david philips所報道的,中國制造商具有很大的出口潛力。
2000-2004 年初,這一時期對 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相當關鍵: 中國政府發放債券用于基礎設 施開發,承包商購買新設備的融資門檻降低,這一時期國內工程機械市場大幅增長。2000年市場 有各種機型約4.7萬臺,到2003年需求量增加到15.5萬臺。
這一時期是中國制造商發展的黃金時期,因而制造商們樂于提高產能并能達到產銷兩旺。之 后,市場于2004 年第1季度第一次減速增長,原因是政府針對經 濟增長過快采取了緊急剎車并且 縮減了大部分的融資渠道。突然 之間制造商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產 能過大( 可能是實際需求量的兩 倍),原材料成本增加和競爭加劇 引起了盈利率下降,因用戶破產以至呆賬比例堪憂。
能緩解上述問題的方法有很多: 裁員、進一步減少管 理費用、擴大經營、進入非傳統產品市場以及經營租賃和服務行業。其中一些方法相對容易實施,另一些相對難度較大,需要大規模投資。
然而,長期看來,中國制 造商必須重視這樣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要在未來生存下去,他們必須改善以前不景氣的出口業績,獲得大額出口收入。目前出口收入不多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國 內市場出現大量商機,而且中國制造 的設備質量還不足以銷往海外。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擁有大量過剩產能,且越來越多的原始設備制造商 已有足夠的技術能力滲入主要的成熟市場。
直到最近,中國制造商還僅限于一 些利潤較小的目標市場,諸如埃塞俄比亞、蘇丹、伊朗、伊拉克和部分東南亞 市場。這些市場規模小,決策過程完全 取決于價格,利潤空間有限。隨著中國 制造商逐漸發展和成熟,考慮進入規模 更大、利潤更豐厚市場勢在必行,尤其 是北美洲和歐洲市場。
北美洲和歐洲市場規模大,能掙 到更豐厚的利潤。一般而言,中國產品 比國際同類產品便宜70%。配備了具 備出口質量的零部件后,如發動機、 軸、變速箱和液壓部件,同國際產品之間的差距大幅縮小,但中國頂級產品 仍比國際競爭對手便宜30%?40%。 因此在價格上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中國工程機械業的出口量僅占其總產出的2%,目前這2%中只有一小部分找到途徑銷往“成熟”市場。如 果中國制造商要成為全球工業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必須大幅提升其業績。若要實現自己的出口潛能,并想在有利可圖的出口市場中獲得收益,至少應把出口目標定為產能的25%。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