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的難題,不少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物所完成的。時光回推到1999年,在蘇南地區,一個在國內經營二手紡機的企業,突然“殺”入了中國紡織機械的制造行業,他們要攻克的是國內一些大型紡機企業最棘手的問題———研制出國內最好的毛紡織機械。到2005年底,7年過去了,這個當初喊出“中國人要做中國最好的紡織機械”的企業終于獲得了成功,這就是民營企業張家港市大成紡機公司。由他們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毛紡針梳機、粗紗機,被國內專家鑒定為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的紡織機械。 昨天下午,在大成紡機公司,記者看到,又有一臺粗紗機和一臺針梳機開始啟程運往對岸的南通市,據了解,這是該公司生產的第45臺粗紗機和第50臺針梳機。到去年為止,由大成公司研制生產的兩種新產品實現的產值達到了1200多萬元,今年這一數字將躍升至7000多萬元。
在大成紡機出現之前,國內毛麻紡企業的前紡關鍵設備技術改造主要有兩大選擇,一是依賴進口意大利、法國的產品,性能好,價格高;一是選購國內同類型的、成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毛紡設備,性能一般,價格偏低。有沒有一種設備,既能在品質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又能在價格上節約大量外匯的毛紡前道設備呢?這一直是國內紡機制造行業追求的“第三條”道路。 如今大成紡機順利逾越了這道難關,它研制的粗紗機盡管一臺售價相當于兩臺國產1968年定型的傳統設備,但只有同類進口產品價格的四分之一,而且產能大幅提升,20臺大成粗紗機產量相當于58臺傳統設備。
業內人士表示,大成公司研制成功的新紡機非常具有市場競爭力。它打破了國外公司的壟斷格局,形成中國自有知識產權的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大成新型紡機以國產價格為毛紡織企業提供優良裝備,低成本推動行業技術升級。到目前為止,大成紡機公司的客戶已經達到10多家,華宇毛紡、康大毛紡、常熟華杰等公司都使用了大成公司的針梳機和粗紗機,生產效能和產品質量均得到大幅提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