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的是怎么用就是壞不了。這臺老機床!早就想扔了它。”某模具廠商的工作人員說道。“已經是20多年的加工中心了。早已經絕對夠本了。不過呢,一說到要扔,一線人員就反對。”這位工作人員接著說。
這家模具廠商不僅在日本,在中國也有廠子。為了在中國進一步擴大生產,計劃擴大中國工廠的規模。筆者問在擴大工廠規模時準備購買哪個國家的機床,結果對方表示絕對要購買日本的機床。
當初在中國建廠時,大量引進了臺灣生產的機床。與日本機床相比,臺灣生產的機床比較便宜。另外,無論是加工中心,還是數控旋床,外觀上和日本機床沒什么差別。因此就大量引進了臺灣生產的機床,“最初一段時間加工精度還令人滿意,但精度下降得很快,沒法用”。有了這次經驗,最終得出了結論:下次引進的話,哪怕價格貴,也要使用日本的機床。
“日本的機床,哪怕長期使用,也一點兒問題沒有。”講完之后,就說出了本文開頭的那些話。20多年的加工中心聽說現在還在用。而且只要請熟練工編好了程序,精度仍能達到要求。“那么,就不能留下來繼續使用嗎?”筆者問。“由于其他機床都已是高速標準,如果只有這臺加工中心在加工條件和加工時間上存在差異,那么工程設計就會變得很復雜。而且還要花時間編制程序。”對方答道。
反對扔掉這臺加工中心的人(大概有1、2個人)如能從整個工廠來看,想必一定能夠充分理解只有這臺機床顯得格格不入。不過,這些人一定是對機床有種難以割舍的感情。畢竟使用了20多年。
筆者在學生時代的研究中使用過機床,曾連續2年使用同一臺磨床。是那種通用的平面磨床,感覺像是使用了10多年的老設備。當然精度也不好,但只要一直使用,就能抓住它的脾性。比如,加快進給速度后切進會變淺,最好將間隔設置得大一點,利用手感確認把柄的齒間隙來調節切進深度,等等。不過,一年當中每次在剛更換研磨液之后,都要費些勁兒才能重新抓住它的脾性。
為了進行各種實驗,還下了各種非常細致的功夫。比如,打開操作盤,接上測力計,測定施加給主軸的動力,或者在蓋上鉆孔,配置溫度傳感器,或者將研磨液軟管分成多股,從多個位置進行冷卻。
經過這些努力,在熟悉了機械的脾性后,就能按照自己要求的標準進行加工。拿車來說吧,感覺就是像是改裝車。真有種戀戀不舍的感情。因為多年后再去研究室玩,發覺這臺磨床已經變成數控旋床時,心里有種空落落的感覺。
筆者只是用了2年就尚且如此,那么那些使用同一臺設備年數更長的模具廠商的工作人員這種感受更強烈。活兒(只要有人操作)仍能干得好好的,真要是輕易地扔掉,自然會反對。當然,對其他機械也會有依戀,但感覺是機械越老舊,越覺得舍不得。
那么,如何才能將舊機械保留下來呢?如果翻新一下,也許性能一下子會好許多。而工程設計方面如能使用生產調度程序,也不會太辛苦。說到這里,筆者想起在goldratt博士所著的《目標》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消除瓶頸工程時,是否存在一個可讓昔日沉睡的機械繼續大顯身手的舞臺呢?只要有場地,擱在那兒也不錯。不管怎么講,能用這么長時間也是日本技術實力的一個明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