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姜佳坤)三月的港北區慶豐鎮延塘村,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們忙著耕地、起壟、修水渠……處處顯現春耕備耕忙。
今年56歲的楊慶尤是該村有名的種糧大戶,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次次走進農戶家中溝通流轉土地,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自己花錢平整。從最初流轉幾十畝土地,到最多時一年流轉700畝土地。甘蔗、水稻、蔬菜……楊慶尤通通搞規模種植,勤勞肯干使他和家人過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
“20年前,我就開始流轉土地搞規模種植,但那時干什么都得依靠雙手,成本高不說,又累又不出活兒。只有實現機械化,才能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楊慶尤說,有了農機,一個人種多畝田都不覺費力,耙田機、插秧機、旋耕機和收割機等齊上陣,每年可省下七八萬元人工費。
為節省生產成本,2012年,楊慶尤和村里的專業農機手抱團闖市場,組建了延塘農機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現有成員78戶,擁有耙田機、插秧機、旋耕機、收割機等各類農機200多臺,同時建成面積為1800平方米的育秧工廠,配備一套現代化機械育秧設備,每季可滿足8000畝以上的秧苗需求。此外,該合作社還建成了一座烘干量達75噸/日的稻谷烘干中心。
延塘農機專業合作社面向群眾開展“代耕整、代育秧、代插秧、代收割、代烘干”等農業服務,不僅大大提高了延塘村農業機械化水平,還輻射周邊的鄉村,進一步推動了慶豐鎮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也催生了一批種植大戶。
“以前,我只能種自己家的六畝地,因為插秧、收割都是靠人工來完成,很費時費力。自從有了代耕整、代育秧、代插秧、代收割、代烘干等農業服務后,我從6畝地擴種到80多畝。”村民楊偉順說,2018年,除去生產成本,他靠種糧食純收入12萬元左右。
以機械化助推現代農業發展,不僅使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模式,還讓群眾搭上致富快車。合作社成員五六人組成一個小團隊,每年的耕地、收割路線從本地一直延伸到桂平、平南、廣東等地,每人每年可賺8萬多元。
來源:廣西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