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產銷快訊》的統計,2006年前4個月,國內汽車發動機總計生產220.19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3..43%;總計銷售216.76萬臺,同比增長37.15%。由于國內市場消費需求強勁,帶動了乘用車生產以48.75%的高速度同比增長。一年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剛過,乘用車銷售量已達170萬輛以上,拉動了汽車發動機的同步增長,尤其是汽油發動機勢頭更好。
在統計的48家企業中,本月月產量超過萬臺的企業創紀錄地達到了22家,前4個月累計產量達到4萬臺(平均月產1萬臺以上)的企業也創紀錄地達到了19家。在這22家當月生產達萬臺以上的企業中,全部生產汽油機或以汽油機生產為主的企業占了絕大多數,乘用車市場之好已經不需使用過多的語言。
車用柴油機方面,統計的24家企業前4個月共完成生產59.69萬臺。雖然4月當月產量比3月下降12.75%,但繼3月累計同比增長3.63%之后,本月累計又同比增長達10.05%,已經徹底扭轉了前兩個月的負增長勢頭,柴油機的前景也持續看好。排在累計生產量前7位的企業是,廣西玉柴、東風公司、昆明云內、一汽集團、中國重汽集團、江西江鈴和揚柴。這7家柴油機廠家的產量合計為53.50萬臺,生產集中度為89.63%,比年初1月時上漲3.13個百分點。從累計同比增長看,生產量較大的企業中,成發集團、廣西玉柴、江西江鈴、中國重汽集團和南汽集團,這幾家企業的累計增長率均達到20%以上。當月同比增長明顯的有上柴、中國重汽集團、廣西玉柴、昆明云內、成發集團和一汽集團,這幾家企業的單月產量同比增長均達到了30%以上。盡管今年重、中型貨車的低迷市場仍在拖柴油機數據的后腿,但截至4月份的市場表現已說明今年柴油機市場增長雖不算強勁,但比起去年同期時的“倒春寒”已經是好過多了。
車用汽油機方面,統計的34家企業前4個月共完成生產160.40萬臺,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49.78%,當月生產超過萬臺的企業即達17家,可謂歷史之最(與3月時持平)。累計產量排在前10位的企業是,長安集團、柳州五菱、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上海大眾、北京現代、奇瑞、東風公司、一汽-大眾、上海通用和神龍。這10家企業的產量合計為109.55萬臺,生產集中度為68.30%,比年初1月時下降4.97個百分點。由于乘用車消費的多樣性,絕大多數乘用車型還處在只要生產就有市場的狀態中,因此使得生產集中度自去年以來的不斷擴散趨勢仍在延續。令人驚嘆的是,前4個月累計生產同比增幅超過100%的企業竟達8家,它們分別是長安福特、一汽轎車、哈爾濱東安汽車發動機、奇瑞、一汽豐田(天津)、重慶長安鈴木、東風日產和沈陽航天三菱,其中長安福特和老牌的轎車生產企業一汽轎車的累計同比增長分別達到了969.30%和786.86%的驚人程度。而“老三樣”三駕馬車——上海大眾、神龍和一汽-大眾也分別取得了65.79%、66.06%和26.25%的不俗成績。其他的如柳州五菱、浙江吉利、沈陽航天新光、北京現代等也都有上好的表現。
另外,從基本型乘用車來看,盡管今年3月各地已經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精神解除了對小排量汽車的限制性政策,消費稅也進行了調整,但可能令人始料不及的是,2.5~3.0升、1.0~1.6升、2.0~2.5升和1.6~2.0升等幾個排量段的汽車卻比1.0升及以下排量段的汽車受益程度更大,說明汽油機,特別是轎車用汽油機的增長,受到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升級的影響程度要比政策影響的程度大得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