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零部件行業地位,鼓勵和培育零部件骨干企業健康成長,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在前不久召開的零部件專業委員會換屆暨企業信息化交流會上,為獲得“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骨干零部件企業”榮譽稱號的33家企業頒發了骨干企業銅牌。通過類似的表彰和鼓勵,主辦方冀望以此促進零部件行業的進步。
二十年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從只能制造傳統的家用機開始整體向工業縫紉機轉移,實現了中國縫制機械工業的第一次產業升級。從此,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實現了量的突變。而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國縫制機械產業站在新的起點上要實現第二次產業升級,奠定縫制強國的基礎,就需要從量的擴張轉變為質的提高。這意味著,行業必須在未來的五年里,依靠自主創新,調整結構,真正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
那么,在新的環境下,零部件企業到底面臨何種難題,最終又該如何提升,完成第二次產業升級呢?
集群優勢凸現
近年來,隨著我國零部件基礎工業水平的不斷提升和配套能力的不斷增強,許多國際著名的縫制機械零部件企業紛紛到中國大陸尋求合資合作投資辦廠。與此同時,一些國內企業也應時地拋出了橄欖枝,頻頻出手收購國外著名企業。交流與合作的風生水起,推動著我國國產零部件在質量水平、品種數量上進行質的飛躍。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和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我國縫制機械零部件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近100億元,出口創匯1.3億美元。目前,國產零部件已經形成了門類眾多、品牌豐富、既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又有一定出口生產能力相對完整的零部件生產配套體系,零部件集群優勢日益凸現,涌現出了浙江寧波、浙江東陽、江蘇莞坪、河北青縣等一批著名的零部件產業集群地。
以浙江為例,作為全國最大的縫制機械產區,浙江同時也是行業重要的零部件生產地區,零部件企業在這里最為集中。無論是產值,還是規模企業和骨干企業數量,浙江零部件產業都占據了全行業的半壁江山。據統計,2005年浙江地區零部件企業工業生產總值為44.8億元,占全行業零部件產業總產值的48%。其下屬的寧波,據初步估計,約200余家的生產企業卻創造出了每年高達12-15億元的總產值,成為了目前國內零件最大、檔次最高、產品門類最多、配套體系最全、發展最快的零件產業基地。并且在寧波地區,大部分零部件骨干企業都基本完成了初始積累,步入了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已經基本具備了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實力。
成本優勢弱化
但在這種繁榮的背后卻隱藏著種種矛盾。如今,在集群優勢的掩蓋下,一些致命的缺陷也在逐漸顯現,最致命的,就是成本優勢的弱化。
老李是一家零部件企業供應部的負責人,最近有件事一直讓他憂心忡忡,由于企業的主要產品原料是銅,而最近銅的價格一漲再漲,這讓作為供應部負責人的老李很是心煩。
老李的擔心并不是沒有道理的,進入2006年以來,各種原材料,特別是有色金屬的價格上漲的幅度和速度用“瘋狂”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其中銅價更是首當其沖。年初至今,國際銅價格已經從每噸4000美元漲至了7000美元。其中,從4000美元漲至5000美元用了大約四個月時間,從5000美元漲至6000美元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而從6000美元漲至7000美元僅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加速的趨勢何其明顯!
這幾年縫制機械零部件企業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問題上深受其累,不僅僅是各種金屬原材料,油漆、塑料等原材料的價格近幾年也大幅上漲。
據了解,中國縫制機械零部件行業在上個世紀末期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日韓、臺灣地區企業逐漸把自己的零件采購體系轉移到中國大陸來,給國內零部件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盡管,他們的到來大大促進了國內企業加工水平的改進和加工工藝的提高,但就市場表現來看,對他們最大的吸引還是國內零部件產品低廉的價格。近年來不斷攀升的生產要素價格使得這一優勢逐漸被弱化。一位零部件企業負責人透露,如今,原材料價格占生產成本的比重越來越大,已經由早先的1/3提升到現在的40%還多。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給企業帶來的壓力,確實讓他們透不過氣來。生產成本的一漲再漲,給有著像老李一樣經歷的企業主們帶來了一種深沉的擔憂,籠罩著眼下的中國零部件企業。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不禁要問:“未來十年、二十年,中國本土企業還會是國際縫制機械零部件產業經濟的主角嗎?”
突破迫在眉睫
客觀而言,在面臨困境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零部件制造企業已經建立了良好的生產管理平臺和營銷體系,這是我國參與國際化競爭的優勢所在,但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我國的大部分企業仍在采取依靠成本優勢搞簡單加工的低價競爭方式。
這種現象在北方地區表現尤為突出。
在北方地區鮮有年產值超過2500萬元的零部件企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目前,北方零部件企業所使用的設備80%以上還是傳統的加工設備,加工手段和工藝相對落后。由于地區消費層次較低、企業規模也較小,零部件生產主要在中低檔徘徊,產品質量不穩定。自控技術、傳感技術、激光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面小,產品生產仍處于來樣加工階段,以模仿創新為主,研發力量較薄弱,新材料應用、熱處理環節也還存在一定的瓶頸。
北方地區零部件發展的相對滯后,除去市場原因外,主要是缺乏市場信息和與同行業的交流。人才嚴重短缺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復合型外貿人才的嚴重短缺,不僅影響新產品的開發,新工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國際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而且還制約經營管理觀念的更新,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落后的競爭方式開始對企業頻頻敲響警鐘。
在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日前召開的零部件專業委員會換屆會議上,協會理事長田民裕為此也表示出擔憂:“‘十一五’期間,行業將力爭為實現由大變強戰略目標而打下堅實基礎。在普通和常規產品方面實現質量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主要特種機產品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要實現上述質量目標,提升零部件的制造加工水平是關鍵,零部件行業必須適應行業發展需求,全面提高加工制造水平和零件質量,為實現行業整機質量水平提升做出努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