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作為中國的周邊鄰國,資源豐富,與中國經濟的互補性強,不失為中國企業"淘金"的好去處。
據廣東海關有關負責人稱,由于受配額限制,2006年1-4月,廣東對美國和歐盟的服裝出口增速明顯回落,其增長分別下降至24.2%和26.2%。但廣東服裝企業積極開拓其他市場,對東盟,尤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出口大幅增長。1-4月,對東盟出口3.3億美元,增長高達75.4%。其中,對新加坡、馬來西亞出口服裝2.1億美元和0.7億美元,分別增長高達70%和71.3%。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步伐的加快,東盟10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文萊、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向中國企業敞開的商機也越來越多。在過去三年里,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長,東盟已連續12年為我國第五大貿易伙伴。
中國和東盟經濟互補
近幾年,中國與東盟高層關系密切,政治風險相對較低。經濟上的高速發展與政治上的和平穩定是中國與東盟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中國與東盟宣布互為戰略伙伴,領導人之間有多種磋商機制,如"10+1"、"10+3"、apec等,近年雙方簽署了一系列經貿合作框架協議,從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到《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等文件的簽訂,以及永久性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為雙方的投資合作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在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自貿區的談判進程方面,中國-東盟自貿區是走在最前面,目前取得的成果也是最有效、最顯著的。根據2004年11月簽署的《貨物貿易協議》,從2005年7月起,中國與東盟6個老成員(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文萊、緬甸)互相開始降稅,其中,中國對6國的3408個稅目的產品實施自貿區優惠稅率。在隨后的幾年中,中國和東盟10國將就更多稅目的產品繼續降稅。到2010年,中國和東盟老成員的絕大多數產品關稅將降為零,與東盟新成員則在2015年降為零。
隨著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的持續發展以及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雙方在互惠雙贏基礎上的全面經貿合作前景更加廣闊。今年4月,胡錦濤主席訪問東盟國家時明確提出,2010年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將達到2000億美元。屆時,中國和東盟的市場將更加開放,對區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將更加強勁。
中國與東盟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強。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貿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很強。具體而言,我國紡織品、服裝、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機電、化工產品等產品具有比較優勢,而東盟在原木、石油、天然氣、煤、天然橡膠等資源性產品上具有較大的優勢。
目前,國內家電、紡織、重化工和輕工等行業己普遍出現了生產能力過剩、產品積壓、技術設備閑置等問題。另一方面,人民幣的升值使得以"價廉物美"為特點的中國制造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一定的競爭力。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只有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才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參與更高層次的競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一方面可以把傳統的"夕陽"產業和一些"朝陽"產業中的"夕陽"環節轉移到其他國家;另一方面通過利用國外的科技和資源來實現國內的產業結構升級。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大量具有價格優勢的商品出口世界各地,使得歐美一些國家對中國出口的產品越來越敏感,貿易摩擦時有發生。越來越多的國家采取了配額限制等非關稅貿易壁壘措施來阻礙中國商品的出口。在這種背景下,通過對外投資帶動出口,鼓勵企業到海外投資,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可以帶動國產設備、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實現進一步拓展出口。
此外,東盟國家自然資源豐富,其中礦產能源如石油、天然氣、銅、鋁、鉀鹽等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短缺的資源。以印度尼西亞為例,該國石油儲量500億桶、天然氣73萬億立方米,是世界著名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其煤360億噸,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產煤國和世界煤炭出口國。
東盟勞動力資源豐富,除了新加坡、文萊等較富裕地區,其他地區的勞動力成本較低廉。東盟中下游國家普遍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根據印尼官方數據,失業人口達4270萬,而菲律賓去年的失業率則高達11.4%。東盟擁有大量的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對于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是一個契機。
中國對東盟的投資
2005年1-11月,中國-東盟貿易額達1172.4億美元,同比增長23.5%。其中,中國出口498.3億美元,進口674.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1.1%和18.4%。東盟繼續為中國第5大出口市場和第4大進口來源地。
2005年上半年,中國對東盟投資額共計5841萬美元,同比增長151%。以國家模式出現的有:中國在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國大規模援建該地區的基礎設施,既包括著名的泛亞鐵路,也包括大規模的水電站等。
2005年4月,上海寶鋼集團、金川集團有限公司和國家開發銀行組成投資團體與菲律賓太平洋鎳礦公司簽署協議,雙方共同投資開發菲律賓的一個鎳精煉廠。2005年8月底在北京印尼展覽會期間,中國公司和印尼簽署10項貿易投資協議備忘錄,總價值達200億美元,包括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參與興建東加-中爪天然氣管道工程協議等。
以越南為例,2005年1-8月中國新增對越直接投資28項,協議金額8246萬美元。截至2005年9月底,中國累計在越投資有效項目346個,協議投資總額7.1億美元,實際到位金額1.81億美元。2005年11月中國與東盟國家投資合作簽約項目37個。在這37個項目中,中國對6個東盟國家投資項目26個,合同投資額2.43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2.1億美元。
目前,中國的投資形式也從直接投資發展到包括技術投資、bot 等多種形式。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形式包括股權投資、bot和工程承包。it、家電和紡織等行業的投資形式主要是境外加工貿易,關稅的降低乃至全部取消將有利于中國企業在東盟開展加工貿易業務。
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在東盟國家的投資主要是加工、裝配和生產性的小型項目。此后,中國企業己涉及東盟國家的能源開發、金融、建筑、化工、紡織、電氣、醫藥和運輸等行業,投資領域非常廣泛。
在通信、商業服務、旅游、銀行等服務貿易領域,我國企業可加大投資力度,帶動國內資本、技術和產品的出口。我國服務貿易領域正逐步對外開放,國家不僅對外商投資者開放本國市場,而且鼓勵企業開拓國際服務貿易市場。因此,企業應該結合我國相關產業發展和東盟市場的需求格局,擴大在東盟服務貿易領域的投資與合作。
根據《框架協議》,中國和東盟各締約方同意在農業、信息及通訊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投資以及湄公河盆地的開發等五個領域優先加強合作。我國農業部與東盟秘書處已簽署了關于農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所有東盟成員國已經達成共識,各方之間的經貿合作除包括上述領域外,還將擴展到銀行、金融、旅游、工業合作、交通、電信、知識產權、中小企業、環境、生物技術、漁業、林業及林業產品、礦業、能源以及次區域開發等廣泛的領域。
上述領域的合作正在穩步向前推進,其中所蘊涵的各種商機也在逐步顯現。當前人民幣升值而東盟有些國家貨幣貶值。中國一些商品在歐、美市場受阻,而東盟是一個人口眾多且處于發展中的新興市場。
預計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人口將達到20億左右,gdp將超過3萬億美元,貿易額將達到1.2萬億美元。據亞洲開發銀行(adb)預測,2006年東盟各國gdp增長勢頭良好,速度將達5.4%/年,其中柬埔寨、老撾、越南等東盟國家gdp增長速度將達6-8%/年,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國家gdp增長速度將達4.7-5.9%/年。這將為我國企業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可以預見,中國企業對東盟的投資將形成一股熱潮。
四大投資熱點
投資熱點一:汽車
東盟是全球汽車業的重要增長地區之一。據專家預測,該區汽車銷售將以每年約16%的增量持續上升。隨著貿易壁壘的解除,汽車制造商們可以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內根據計劃把生產轉移到利潤率更高的地區。東盟市場5億多人口的巨大市場誘惑力實在不可小看。福特汽車公司就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以及菲律賓分別設有生產基地,在印尼也有負責銷售及售后服務的分店。
我國的奇瑞汽車進軍馬來西亞市場曾一度引起業界不小的轟動。去年11月,奇瑞全面授權alado公司制造、組裝、配售和進口代理奇瑞轎車。奇瑞希望以此建立進入東盟的據點。雙方合作的更深遠意義在于進軍整個東盟汽車市場。但就在今年,奇瑞汽車遭到通用汽車公司以知識產權為由的起訴,這使奇瑞在東南亞的發展計劃受到很大阻礙。
投資熱點二:采礦與建電站
東盟正處于資源開發和電力設施建設熱潮期。有不少世界大鋁業集團關注越南鋁礦。比如世界最大的鋁業集團澳大利亞bhp-billiton,中國云南冶煉金屬公司,俄羅斯的rusal等均表示愿意同越南合作開采,分享多農鋁礬土礦這一稀有珍貴的礦產資源。
目前,印尼的電力需求量以10%的速度增長,是東盟地區電力需求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日本電力公司正是看好這一市場需求,近期正在與印尼礦產能源部接洽,詢問有關電力投資方面的法規及礦業經營執照辦理事項,有意參與cilegon發電站及政府鼓勵發展的12個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的相關企業在泰國也有不俗表現。天津機電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就抓住了泰國政府為解決供電緊張問題,鼓勵民間發展綠色能源項目的契機,在泰國投資建立了以棕櫚油廢渣和稻殼為燃料的"綠色"電站。出口設備總額440萬美元。
投資熱點三 :工程承包并帶動相關機械出口
為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東盟地區的各國政府紛紛加速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升級改造和加大其投資力度。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各國間的陸路交通將紛紛連網。如連接馬來西亞、越南等國的泛亞鐵路已開始籌資。此外,由于印度洋海嘯災難,東南亞地區重建商機也不小。
經濟學家預計,未來幾年時間里東南亞地區在基礎設施的恢復、酒店業的興建和民用房屋的重建方面將創下罕見的規模。對冶金、電力等行業以及鋼鐵、水泥等其他建筑產品的需求將會激增。尤其對工程機械的<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