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年6月底,徐州美馳才松了口氣,這時距離一重公司合同交貨的日子已過去了近兩年。
7月5日,當記者撥通徐州美馳車橋有限公司設施部經理劉玉洲的電話時,他正準備到設備安裝現場去,那臺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平鍛機開始試車了,試車結果到月底才能出來。劉玉洲說,"我們期盼有一個好的結果"。
一切都要從三年前說起。
美馳的無奈
2003年,徐州美馳為了在新廠區安裝新設備,準備訂購兩臺平鍛機。平鍛機的工藝十分復雜,為了保證設備質量,美馳決定議標。參加議標的有三家企業,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是其中之一。
經過比較,考慮到一重的技術比較成熟,另外一重還答應把"機器調試完成后再運到徐州"這一條款寫在合同中,這讓美馳很滿意。于是美馳把其中一臺價值370萬元的設備交給一重生產,另外一臺由徐州一家民營企業承擔。
兩家的合作開始了。
劉玉洲告訴記者,事實證明,最初看重的一重"先調試后運貨"的承諾根本是一紙空文,因為簽訂合同不久,一重就通知美馳,該廠沒有進行調試的條件,設備要在生產完成后運到徐州調試。這讓美馳的心涼了半截。
盡管如此,美馳還是答應了一重的要求。
之后出現的問題更讓美馳頭痛。劉玉洲說,設備沒有如期交付還在其次,平鍛機運到徐州進入調試階段后,就明顯暴露出三個方面的重大缺陷。該設備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氮氣含量不足,主閥和管道流量太小,加熱系統均勻度不夠,這些問題都表明這臺機器從根本上達不到工業生產的要求。
看來必須重新訂制一些配件,重新安裝,并進行更長時間的調試。這期間美馳了解到,一重集團將設備拆分給下屬的小供應商生產,一些供應商生產的配件存在問題,導致平鍛機不能按照標準裝配起來。
由徐州民企生產的設備已經如期交貨,正常運行很長一段時間了。但一重生產的設備卻因種種原因不能進入驗收程序,而這時距當初合同約定的交貨期已經過去近兩年的時間了。
劉玉洲氣憤地說,如果開始拖期是因為設備技術難度比較大,風險大,工藝較復雜,生產廠家沒有經驗,還可以理解。但是,在調試改動期出現的一些情況卻讓劉玉洲無法釋懷。他說,美馳是合資企業,企業工作效率很高,用句夸張的話說就是職工們"走路都小跑",更不允許在上班時間有看報紙、聊天、到處閑逛的事情發生。
而一重集團派過來的四五名參加調試設備的技術人員的工作態度卻讓人不敢恭維。美馳早上8點半上班,一重的人員9點半還不見蹤影。工作時間通常都不在崗位上,如果問起來的話,他們的理由很多,不是什么東西還沒到位,就是一些事情需要請示領導。再催急了,干脆跟你說拜拜,避而不見了。"這些員工的出差費也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呀,工作效率卻這么低。"劉玉洲嘆著氣說。
眼看著新廠區建起來了,各方面的設備都到位了,這臺關鍵的機器還是沒有投產的動靜。美馳一再跟一重交涉,備忘錄簽了不少,可總是說的好,干的少,日子一天天過去,美馳的損失也在一天天增加,但始終無計可施。
未能履行的合約
如果說美馳300多萬元的合同還是個小訂單的話,那么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為一些行業龍頭企業生產的萬噸熱磨鍛壓力機的價錢就是大數目了。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這個價值數千萬元的設備截至目前已被拖期了近兩年。
萬噸熱磨鍛壓力機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熱磨鍛壓力機,為了擴大再生產,這些企業才向二重訂購了該種設備。同時,為積極做好各種準備工作,這些企業配合該設備的整條生產線的其他配件均已到位,其中一條生產線的總投資最少也要上億元。
眼看著交貨期已到,這些用戶不但沒有等來盼望已久的設備,相反卻踏上了遙遙無期的討要之路。
據了解,作為國際招標的項目,當初也有國外知名公司與二重集團競爭,但是考慮到價格原因,特別是為了支持國產設備的發展,這些用戶最終選擇了二重,結果卻讓人失望。
為了不讓二重這些"國寶"太過難堪,這些企業大多不愿暴露自己的名稱。雖然如此,但他們的焦慮是可以想見的。
違約原因
作為重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企業,卻不斷出現這種違約的事情,是技術能力跟不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應該說,重機行業早幾年的時候并不像最近的日子這么好過,沒有訂單、任務不飽滿、營銷人員愁市場是當時很多重機企業的真實寫照。
這兩年,能源、礦產資源需求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以及冶金行業由初鋼向精鋼方向發展,都形成了對重型設備的巨大需求,重機行業開始復蘇。迅速膨脹的需求為重機企業帶來了大量訂單,銷售額也在持續攀升,很多企業不顧自己的生產能力,"先接了訂單再說"。
客觀上講,業內企業大多存在內部設備老化、技術工人嚴重缺乏的情況。另外,連續多年不景氣讓很多企業資金鏈斷裂,融資渠道不暢無法緩解資金緊張,注定企業短期內難以掀起產出高潮。
另外,企業的快速產出也不是企業本身所能駕馭的,成臺套裝備的制造企業需要眾多配套廠家的支持,一些需要外購的零部件,因上游供應商的非及時供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因等外購件而使生產時斷時續的現象。
鋼材價格的上漲給重機企業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往往年初簽的訂單,還未到交貨期,上漲的鋼材價格就將部分利潤吃掉了,嚴重的甚至出現虧本。所以一些企業將主要精力放在那些批量大、周期短的項目上,忽略那些收益較少的訂單。
業內人士認為,以上客觀原因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重機行業市場競爭始終不夠充分,多年來的計劃經濟體制養成的老大自居情結嚴重,企業缺乏競爭意識,還處在以自我為中心,忽視用戶需求和感受的階段。
劉玉洲說,美馳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供應商,但很少碰到一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這件事情暴露出國企發展的一些弊病。他們忽視市場經濟下正常的競爭秩序,缺少參與市場競爭的觀念,做事拖拉,不講效率"。
記者手記:失信之后失什么?
簽了合同又未能順利履行,這本身就是一種失信。而有些企業卻屢屢失信。
近段時期,記者不斷聽到一些重機企業不能按期交貨的事情,但都沒有以上兩件事情來得嚴重,讓人震撼,也許是因為一重、二重都是行業的老資格企業吧。
同時記者還聽到一些用戶單位反映,行業里某些企業(還是排名比較靠前的)竟然以不交貨為條件來要挾用戶與其簽訂下一個合同。
這樣的游戲規則也能行得通?估計那些吃了一次虧的用戶不會再選擇第二次。
放眼全球市場,很多跨國公司的經營理念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強調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等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堅持的是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加入了諸如減少排放、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的責任,強調可持續發展。
重機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面對的不僅是國內用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參與世界競爭,還要考慮國外的市場和那些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若生存,就必須了解和接受一些新觀念。
中國的重機行業中有不少大型的國寶級企業,因為是"寶",所以受寵,政策會先享受,資金會先到位,市場會先壟斷。受寵的結果是多數企業觀念沒有改變,按一位業內專家的話說就是"'等、靠、要'這樣舊思想還根深蒂固"。
但市場發展是不等人的,即便你在市場經濟中反應遲鈍。如果這種狀況一直不能改變,那肯定先失信于用戶,后失寵于市場,最后就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