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消息迅速流傳,一個項目全面啟動,一個生產基地正式開工,一個新產品終于下線。聽起來這仿佛是一個完美的流程,不,說的不是一回事。7月11日這一天,中國風力發電行業“很忙”。
在上海,中德再生能源專場論壇上傳出消息,洋山港東海大橋區域將建起上海市第一個10萬千瓦海上風力發電場項目;在廣東,投資逾4億元的粵西地區首個風電項目在徐聞正式啟動;在江蘇,年產葉片1000套的國內最大風力機葉片基地在連云港開工;在南通,我國首臺1.5兆瓦大功率風電機組成功下線。
種種跡象表明,自2005年初刮起的這場“風暴”強勢依舊。
但是,“喝西北風”可以不花錢,把風能轉化為電能卻不是免費的午餐。令人遺憾的是,在迷人的風景中,風電裝備制造已成為一塊刺眼的“短板”。
兩個70%的較量
近年來,一路攀升的油價使全球遭遇能源“寒流”,發展清潔能源大勢所趨,而風能是極為清潔高效的能源。按照國家規劃,未來15年,全國風電裝機容量復合增長率達到40%以上,總容量將達到2000萬至3000萬千瓦。以每千瓦裝機容量設備投資7000元計算,未來風電設備市場份額將高達1400億元至2100億元。由此可見,市場之大、潛力之大使風電設備成為令中外投資商都垂涎三尺的“超級蛋糕”。
但是,蜂擁而來的大量外資已經發現,這場盛筵并沒有為他們準備以往的“鎂光燈”和“紅地毯”。
2005年7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中明確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而在今年8月中旬將要進行的河北、內蒙古以及包頭等三個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中,明確要求“每個投標人應確定一個風電設備制造商以后再投標,風電設備制造商要向招標人提交保證供應符合70%國產化率風電機組的承諾函,投資商在中標后只能采用投標書中確定制造商生產的風電機組,不得再進行設備招標另選制造商”。
公開的資料顯示,在2005年全國風力發電設備新增市場份額中,進口產品占70%以上。
雖然我國風力發電已發展了20多年,但風電發展水平明顯滯后于歐美發達國家,風電設備制造尚處于起步階段。據業內人士介紹,國內風電設備的產能偏小,使國外風力發電機組的價格持續走高。“美國、丹麥、印度、德國等風力發電設備生產大國的生產廠家紛至沓來,在國內尋求合作。這等于是拿我們全國電力用戶數以百億、千億計的錢,扶持了國外風電設備產業的發展。”北方龍源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徐成龍說。
洋貨占據70%的市場份額使風力發電成本居高不下,而新投產風電場設備國產化達70%的硬指標卻使眾多開發商陷入“有米無炊”的饑渴之中。
實際上,在連續多年大規模國企改制和產業輕型化思潮泛濫的沖擊下,我國裝備制造業一度衰頹,大量重要裝備的生產設備被變賣、閑置、廢棄,技術人才流失嚴重,目前占整個制造業的比重還不到30%,比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均低十個以上百分點。雖然國家支持風力發電的政策陸續出臺和實施使風電市場迅速火爆,風電裝備制造業一夜“走紅”,但“臨時抱佛腳”又談何容易。
今年以來,情況出現轉機。在日前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了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目標。《意見》確定了十六個領域作為主要任務,要求實現關鍵領域的重大突破,其中包括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等新型能源裝備及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
只是,將要身披國產鎧甲的風車,對手并非唐吉訶德,而是執銳披堅的西洋武士。狼煙四起,真正的交鋒在所難免。
國產化路徑是走向產業鏈上游的必經之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處于產業鏈上游的企業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亦步亦趨將難有出頭之日。
從各國風電的發展來看,目前德國、西班牙和美國的風電裝機容量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中國僅處于世界的第10位。但是否真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呢?
事實上,風力發電與其所處氣候條件、風況等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風機能適應我國所有地區,"拿來主義"并非最優選擇。我國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在北方地區、沿海地區、“三北”地區,耐溫、防鹽霧、防濕熱、防霉菌等環境要求明顯不同,而大多數歐洲風電機組供應廠商提供的產品都是按iec標準、ii級風況、-20攝氏度至+40攝氏度溫度范圍設計,對我國一些特殊氣候條件很難適應,造成較高故障率。
另外,隨著機組單機容量的不斷增長,風機大型化已是必然趨勢。其主要部件--巨大的風輪葉片給設備運輸帶來諸多不便。現在世界上風電機組主導機型為1.5至2兆瓦級,這要求風輪葉片長度大于30米,機艙重大于50噸。對跨國界長距離運輸來說,不僅運輸時間長,而且風險很大,國內運輸將大大降低使用成本。
更主要的是,配套的零部件、快捷的售后服務和較低的維修維護費用是國外生產商無法比擬的優勢。根據2000年我國有關部門統計,進口風電機組中齒箱有15%損壞。更換齒箱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還直接影響了發電量。
面對吹遍大江南北的風電熱,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一語中的:目前我國搞風力發電的目的不是要解決電量的問題,只有大規模的國產化,我國風力發電的產業才會做起來。
研發核心技術力拼話語權
外行人看來,風電就是風車加發電機。實際上,經過多年發展,風電技術已經成為集空氣動力學、材料力學、工藝制造學、氣象學、電機學、自動控制學、電力傳輸、保護與控制等多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技術。
長期以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國風電設備企業被迫出高價買技術或仰人鼻息,而“以市場換技術”的美好愿望屢屢碰壁。2000年,保定惠陽航空螺旋槳廠研制出首臺風力發電機組葉片,起初想與丹麥lm公司合資生產,但被拒之門外。2001年,中航惠騰風電設備公司決定自行開發生產風機葉片,隨著第一組600千瓦的葉片下線,國外同類葉片價格應聲而落。如今,惠騰公司原材料國產化程度已達96%。
擁有30多年機車牽引電機研制成熟經驗的中國北車集團永濟電機廠,2004年開始了兆瓦級以上大型風力發電機及控制系統的研發。今年3月,永濟電機廠獨立為大連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制造兩臺1.5兆瓦雙饋水冷風力發電機,標志著國內企業已具備了承接世界主流機型核心部件的能力。
去年,中國最大的風電設備制造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規模調整生產布局,延伸產業鏈,在廣東、溫州、承德建立了總裝廠,內蒙古、北京的總裝廠也正在建設中。
今年4月,總投資6900萬元的風力發電機葉片項目正式落戶天津市塘沽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
目前,我國風電裝備國產化戰略的不斷推進已初見成效,風機的價格大幅下降,幾十家零部件制造商已初具規模。華能、國電電力、華電、大唐等大型發電集團開始密切關注風能開發,一些著名的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也紛紛向我國企業伸出橄欖枝。
不可否認,我國風電裝備制造業剛剛起步,高新技術的研發能力仍然有待加強,而國產化急需的大量專業人才和產業升級等工作也千頭萬緒。但是,我國機械工業重要零配件、整機及重大裝備制造業的良性健康發展,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關注。可以相信的是,隨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振興,跨國公司在中國風電裝備市場的獨角戲即將謝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