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首次超過德國和美國以來,我國已連續4年穩居全球機床消費第一大國(以數控機床為主流),旺盛的消費需求推動進口規模不斷擴大。今年1-7月,深圳口岸金屬加工機床(以下簡稱“機床”)進口量減價揚,共計9473臺,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6.4%;價值3.6億美元,增長20.1%;價格指數為120.8,即價格上漲20.8%。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一、8成以上為加工貿易設備及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設備進口,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快速增長。1-7月,深圳口岸以加工貿易進口設備進口機床3858萬臺,下降12.4%,價值1.3億美元,增長8.8%;以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設備進口機床3321臺,下降8.3%,價值1.9億美元,增長30.8%,兩者合計占同期進口總值的86.8%。另外,一般貿易進口2040臺,增長14.9%,價值3756萬美元,增長24.7%, 僅占10.4%。
二、外商投資企業為進口主體,私營企業快速增長。1-7月,外商投資企業進口機床4632臺,下降7.2%,價值2.6億美元,增長28.6%,占進口總值的70.7%;私營企業進口1687臺,價值2028萬美元,分別增長16.8%和18.3%。
三、技術含量較高的高精機床主導進口。1-7月,進口數控機床1918臺,下降8.9%;價值1.5億美元,增長10.4%;加工中心和組合機床進口1055萬臺,價值9413萬美元,分別增長13.1%和23.7%,以上2類“高科技含量”產品以三分之一的進口量份額占據了同期逾三分之二的進口總值。
國內對進口高精機床的高度依賴性,主要原因有:
一是全球制造產業鏈向我國的持續轉移和本國工業化的逐步啟動。1-7月,深圳口岸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設備進口的機床價值高速增長30.8%,對深圳口岸機床進口總值增長的貢獻度高達51.8%;在數量上,加工中心、組合機床和數控機床也呈現與整體降勢相反的持續性增長,兩者合計進口價值1.2億美元,占同期口岸進口總值的三分之一。
二是國產機床制造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產品相比差距仍較大。隨著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我國對機床運行的精度、效率、柔性乃至自動化程度都提出較高的要求,以數控機床為例,目前的產量數控化率只有約13%,與日本、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差距很大,導致去年全國數控機床產量雖已突破6萬臺,但對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僅占31%,其余69%仍依賴進口,特別是中高端數控機床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被境外產品占領。
三是國產機床在與進口機床的稅制差異進一步削弱國產機床競爭力,增加進口。按照我國增值稅征收規定,企業從國內購進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所包含的進項稅金不允許在其銷項稅額中予以抵扣,而作為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設備和用于加工貿易的進口設備大部分可以享受免稅進口,從而使國外產品具有強大競爭優勢,海關數據顯示,若將單項統計包括入內,1-7月深圳口岸近八成的金屬加工機床以全免征稅方式進境,價值共計3.5億美元,而照章征稅產品大多為平均價格較低的小型設備。
值得注意的是,現行增值稅制度導致國產機床在與進口機床的競爭中不能享有公平的稅收環境,對進口機器設備的過度優惠,直接削弱了國內重大裝備制造產業的競爭力。由于這些產業購置機器設備的稅收負擔較重,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積極性受影響,一定程度上抑制從事精深加工的高新技術產業、重大裝備制造業、能源工業等資本構成較高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部門的發展。
今年年初,國務院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出臺,將自主研發重大技術裝備列為扶持重點。因此,在國內機床需求持續升溫的環境下,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快調整進口稅收的優惠配套政策,消除對使用進口設備和國產設備的稅收差異,抓住國內制造產業擴張的有利時機,對各關鍵整套設備進口實行差別稅率,對國內生產企業為開發、制造該裝備而進口的部分關鍵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實行關稅減免,或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征后返,促進國內相關設備制造業的發展;或有針對性地將進項稅款的抵扣范圍擴大至企業國內購置,對亟待扶持的重點機器設備實施傾向性稅收優惠。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