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星期日世界報》近日發表題為"德國像中國一樣具有吸引力"的文章,稱汽車工業將再次鐘情德國的生產環境,培訓和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更甚于廉價薪酬。德汽配企業向海外轉移生產的腳步將放緩。
該文認為,德汽車工業10多年來持續將生產部門向低工資、高補貼的國家轉移,最初是南歐,繼而轉向東方。汽配企業亦步亦趨,隨之跟進。眾說一詞的理由是在高工資的德國進行生產太過昂貴。但全球著名經濟咨詢機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德一些汽配企業向海外轉移生產的興趣變弱。安永汽車咨詢業務負責人福斯表示,德汽配企業已不再將跟隨汽車制造商赴海外生產視為必須,德國作為生產基地的活力正在復蘇。德企業在僅看重生產成本之后,又重新發現了德國作為生產基地的種種優勢,例如員工的技能、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研發水平等。德汽車行業的就業人口約占全德的九分之一,每年創造的價值達160多億歐元。福斯認為,德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實力的汽車生產基地,每年相關的專利超過3600項。通過實施靈活的工作時間等措施,在德國降低勞動成本將成為可能。在兩年前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約5000家德汽配企業大都表示準備向東歐和中國轉移生產部門。雖然迄今東歐和中國依然是汽配企業優先考慮的投資地,但選擇德國作為生產基地的趨勢明顯上升,至少在被調查的汽配企業眼里德國已與中國一樣具有吸引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