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還敢違停嗎?連無人機都加入抓拍違法行列了。”2月28日,一則熱傳的網帖稱,僅2月,南寧利用無人機,就查處了438起違停。記者檢索公開資料發現,濟南、寶雞、海南等多地已陸續將無人機應用到了城市交通管理當中,對開車玩手機、違停等行為進行抓拍。有專家學者指出,無人機航拍執法,可能會侵犯到個人隱私,無法做到安全、規范操作。
新科技新技術時代帶來的大眾隱私焦慮,似乎越來越重,當大街小巷布滿監控探頭時,這種焦慮就開始了。除了官方依法設置的監控設施,商家、機構、私人住宅的監控探頭也是無處不在,多數私家車也裝有行車記錄儀,車子開到哪兒就“記錄”到哪兒……如此“天網”式監控與拍攝之下,公眾的隱私邊界越來越小。
然而,當一些意外事件、社會糾紛出現在某些“監控死角”時,公眾又會因“監控缺失”而遺憾。
事實上,正是監控和拍照的正效應遠遠大于隱私之憂的負效應,前者才因為“存在的合理”,不但被我們接受,而且覆蓋面不斷增加。如果說,凡事都有利弊,只要是利大于弊的,我們都不該拒絕,而“弊”其實是“利”的必要成本,如果這種成本在可承受范圍內,我們就應理性接受。
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監控設備,比如執法部門的無人機,帶來便捷、安全的同時,又出現了一個“離隱私越來越近”的問題。隱私問題很重要,但公共安全也很重要,而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邏輯下,是不是只在某些時候才會發生的“隱私被侵犯”之害,要遠小于侵損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之害?
無人機監拍道路交通秩序,能夠有效震懾、進而減少交通違法,最終實現公共安全利益的最大化。這符合我們每個人的利益。無人機運行過程中,或許會無意拍到一些人的隱私,但無人機能夠拍到的“隱私”,級別絕不是很高的。私人空間里以及商場試衣間、單位更衣室之類的地方,可以存在較高級別的隱私,無人機所能及的視線里,主要是戶外世界,應該不存在太多較敏感的“隱私”畫面。
私密空間的個人隱私應受到絕對保護,而戶外以及公共場所和區域,個人隱私的概念應淡化,個人應避免涉及隱私的行為舉止。而有些觀點所堅持的“隱私保護”,其“隱私”算不算真正的隱私,也值得討論。
來源:晉城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