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
2019年2月28日,美國宇航局洞察號火星著陸器搭載的熱流和物理特性(hp3)儀器首次挖掘火星土壤。來源: nasa/jpl-caltech/dlr
美國宇航局“洞察”號火星著陸器上的“鼴鼠”機器人首次在火星表面下逗留時遭遇了“頑強的抵抗”。
在這個重大的任務里程碑中,洞察號的熱流和物理特性(hp3)儀器于2月28日首次進入火星地下。在歷經4個小時的400次錘擊之后,該儀器在紅土下面挖掘的深度顯然達到了7英寸到19.7英寸(18到50厘米),但是紅土下的障礙物阻礙了它的繼續前進,任務小組成員說。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以德語縮寫dlr而著名)的hp3首席研究員蒂爾曼·斯波恩(tilman spohn)在一份聲明中說,“在往下挖掘的過程中,鼴鼠機器人似乎撞上了一塊石頭,機器人將其傾斜了大約15度,把它推到一邊,或者超過了它。”
斯伯恩補充說:“然后,鼴鼠機器人在更深的地方又碰到了另一塊石頭,機器人隨后一直在處理這塊石頭,直到計劃中第一個4小時的作業時間結束。在地球上進行的測試表明,這種桿狀貫入儀能夠將較小的石頭推到一邊,但這非常耗時。”
耗資8.5億美元的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于去年11月26日著陸,該著陸器的名字是“利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進行內部勘探(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縮寫。探測器的目標是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繪制這顆紅色星球的內部地圖。
為了繪制這種地圖,它將主要通過一套超靈敏地震檢波器(由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牽頭的一個財團所建造)來描述“火星地震”和其他振動;并用dlr提供的hp3儀器測量地下熱流。
在火星探測的第一步中,洞察號用它的機械臂將這兩種儀器直接放置在火星的泥土上。地震檢波器在地面上工作,但是hp3儀器需要在火星地下進行工作——比目前設法到達的深度還要深得多。任務小組希望這只鼴鼠最后能鉆到地下10到16.5英尺(3到5米)。
dlr官員在同一份聲明中寫道:“鼴鼠機器人將把一根裝有溫度傳感器并且長達5米的繩子拖進它身后的火星土壤。該電纜配備了14個溫度傳感器,以測量溫度隨深度的分布及其到達目標深度后溫度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測量火星內部的熱流。”
即使鼴鼠能從目前的困境中找到出路,挖掘的過程也需要時間。挖掘產生的熱量會影響hp3儀器的測量,因此,在錘擊4小時之后,該儀器會暫停工作,在火星上冷卻兩個火星日,dlr的官員說,在挖掘再次開始之前,它會記錄下一整天的溫度。(一個火星日大約持續24小時40分鐘。)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