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季度,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額為27.77億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58.1%。我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多是高利潤、高附加值的關鍵零部件,而出口的汽車零部件多為低利潤、低附加值的產品。商務部通過監測發現,近年來,我國一些關鍵零部件的進口數量一直保持高增長的態勢。從2005年開始,國外部分汽車零部件產品對我出口數量增加,且價格呈下降趨勢。
當前,在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70%以上都在中國開展了業務;跨國零部件公司的獨資或合資企業約占中國零部件市場50%的份額。相比之下,中國本土的零部件生產企業雖然數量多,但規模小、集中度低,無序競爭嚴重,造成行業整體效益很低。
隨著中國取消對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比限制,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的“獨資化”潮流蔓延。據悉,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德爾福、馬勒、博世等跨國零部件公司在中國新成立的生產企業已超過10家,其中90%以上為獨資企業。2006年以來,有3家外國零部件企業分別在中國設立了投資額超過1億元的獨資研發中心。
另外,在中外合資整車生產企業,中方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缺少話語權,零部件采購大權往往由外方掌控,導致中資零部件生產企業難以進入整車配套市場。
這樣,外資零部件在中國市場占有了很大份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致中資零部件企業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配套能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還很薄弱,大多數零部件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中國一些零部件企業在中低附加值產品方面具有一定的開發能力,但在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甚大。例如,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批量生產的發動機只相當于國際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中國汽車發動機行業的整體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許多高級汽車電子產品中國還難以生產。因此,對于一些高技術含量的關鍵零部件中國不得不依賴進口。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