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還敢違停嗎?連無人機都加入抓拍違法行列了。”日前,一則網帖熱傳,文中指出,僅2月廣西南寧利用無人機就查處了438起違停。處罰力度加大和執法范圍的延伸,引起不少當地車主警惕。記者檢索發現,濟南、寶雞、海南等多地已陸續將無人機應用到城市交通管理當中,對開車玩手機、違停等行為進行抓拍。
(據《新京報》)
如今,“無人機交警”確有規模化上崗航拍交通違章違法行為之勢,有的交警部門還專門成立了“無人機中隊”。一份數據顯示:一臺無人機執行任務90分鐘,能拍到30多個違章,3分鐘能搞定一個違章違法,效率相比人工呈幾何倍數增長。因此,“無人機交警”讓執法效率得以大幅提升,交警部門可謂如虎添翼。
從從嚴整治交通違章違法行為來說,交警部門確有動用無人機執法的必要。一則,面對機動車保有量越來越多,許多地方交警部門警力有限,電子監控設備的安裝也有限,執法難以做到地域、方位全覆蓋,無人機就成為必要補充;二則,在交通擁堵之下,交警可能一時無法趕往現場,無人機卻能快速抵達、傳回畫面,方便交警通過喊話直接疏導交通;三則,“無人機交警”能對駕駛人形成心理震懾:即使沒有電子眼,違章違法行為仍可能被抓拍到,開車上路也就會消除僥幸心理。
然而,無人機航拍交通違章違法行為的理由再充分,也不能想拍就拍、交警指哪兒就拍哪兒。最明顯的兩個問題,一是執法無人機是否應有飛行時間、飛行區域、飛行高度的限制?如今不少企業甚至個人擁有民用微輕型無人機,一些地方對這些無人機何時可飛行、如何飛行、高度和適飛區域有所限定,以防影響航空安全和重要單位的私密,公共部門的執法無人機也應嚴格遵守;二是執法無人機的飛行安全如何保障?有網友擔心,萬一墜毀了,可能會砸到車輛與行人。
單從航拍交通違章違法行為來說,執法無人機仍不能想拍就拍,需要警惕侵犯個人隱私。個人隱私既包括駕駛人隱私——與固定的電子眼相比,無人機在空中不受地域、空間影響,可任意高度、角度進行變換,被監控的不光是司機還有車內乘客,人們開車上路就沒有車內隱私可言;也包括其他人隱私——無人機抓拍違停,是在飛行時錄一段視頻作為證據,交警再對視頻進行截圖,所錄的其他視頻會否被個別無良人員利用,侵犯他人隱私?據說,交通要道旁邊的居民因此最反感這種無人機。
無人機航拍違章違法行為,也可能帶來誤傷。在允許臨時停車的地方,交警現場執法,如果車內有人或人在可視范圍,基本不會處罰,只會提醒及時挪車,而無人機執法則可能會一概抓拍。此外,影像清晰度也可能會造成對執法結果的影響。
來源:焦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