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機械產品進出口貿易從大陸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持續擴張,尤其是臺灣地區對大陸地區的出口,從1989年的147億臺幣,到2006年估計有1,527億臺幣,而臺灣地區由大陸地區進口的機械產品由1995年開始大幅成長,估計2006年臺灣地區由大陸地區進口的機械總金額約400億臺幣,因此,2006年兩岸機械貿易金額約1,900億臺幣,接近2,000億臺幣的關卡。
2000年起→交易大躍進
海峽兩岸機械產品的貿易歷經兩個階段的大成長,第一階段是從1991年到1997年,在這個階段是臺灣地區對大陸地區出口的擴張期,面對的是大陸地區「八五」期間與「九五」前期,在這期間大陸地區加強對外開放,沿海到內陸、一般加工、基礎工業和設施開放,大舉開辦經濟開發區及保稅區,對外開放總體格局基本已然形成,開放的范圍和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由沿海到內地、由一般加工工業到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整體開放。在這段期間臺灣地區對大陸地區出口機械設備產品由1991年的244億臺幣增加到1997年的866億臺幣,增加622億臺幣,而這段期間臺灣地區由大陸地區進口的機械產品合計只有170億臺幣,也就是除了1997年突破50億臺幣以外,大約每年從大陸地區進口機械產品值約為20億臺幣左右。
兩岸機械貿易第二個大成長階段是由2000年到2004年,這段前間主要是由度過亞洲金融風暴后開始,也是大陸地區「十五」計劃期間,在這期間大陸地區整體呈現出以下的發展:加速結構的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目標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國際競爭力增強。在整個「十五」的五年中,歷經擺脫亞洲金融危機與sars帶來的沖擊,大陸地區仍持續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大陸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在這段期間也顯的明顯加快與積極,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大陸地區→成出口大宗
大陸地區在這段期間對機械設備的需求已開始轉向高精與專用設備為主,對進口機械設備的需求大幅提高,臺灣地區在這一段期間對大陸地區出口機械產品由1999年的788億臺幣增加到2004年的1,572億臺幣,呈現出倍數成長,而在這一段期間臺灣地區由大陸地區進口機械產品也在2004年首次突破單一年300億臺幣的規模,2005年更達334億臺幣,預料這個高成長的趨勢仍會持續下去,2006年估計臺灣地區由大陸地區進口的機械產品金額將達到405億臺幣,占兩岸機械貿易的比重增加到21%。
2006年臺灣地區機械總出口值估計將有4,500億臺幣,比2005年的4,255億臺幣成長5.6%,除了對大陸地區出口1,533億臺幣外,對歐盟國家(歐盟25國)出口491億臺幣,對北美(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出口872億臺幣,對東南亞國出口729億臺幣,對東北亞(日本、南韓)出口344億臺幣,對其他國家出口531億臺幣。在比重方面,對各地區與國家出口占臺灣地區機械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陸地區34%、歐盟10.9%、北美19.4%、東南亞16.2%、東北亞7.6%、其它國家11.9%,在這其中占臺灣地區機械出口比重明顯提高的是臺灣地區對歐盟國家的出口與對東北亞國家出口,與2005年相比,比重變化幅度分別為大陸地區下降0.3個百分點、歐盟國家上升0.8個百分點、北美下降0.3個百分點、東南亞下降0.5個百點、東北亞上升0.3個百分點,其它國家的比重則維持不變。
長期趨勢→比重續攀升
在成長性方面,2006年估計臺灣地區對大陸地區機械出口成長率縮小到4.7%,對歐盟國家成長13.5%,對北美地區成長3.7%,對東南亞國家僅成長2.5%,對東北亞國家則成長10.2%,對其他國家出口成長5.1%。這個趨勢已持續兩年,顯見臺灣地區機械外銷市場對歐盟與日、韓的拓展已逐漸在發酵與收獲。大陸地區成為臺灣地區機械產品出口第一大市場約在1992年形成,在此之前美國是臺灣地區最大的出口市場,在1990年前后臺灣地區對大陸地區出口的比重約在15%上下,從1992年突破25%的比重后,1993年更一舉沖破35%,之后一直到2001年間,比重維持在30%左右之間震蕩。直到2002年再次沖高到37%左右后,臺灣地區機械出口對大陸地區市場的依賴度就再次升高到35%左右上下震蕩,以2005年及2006年來看,比重分別為34.3%與34.0%,若以整體長期趨勢來看,臺灣地區對機械對大陸地區市場的依賴程度至少還有四至五年的時間將維持在35%左右波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