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欖鎮的高力制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力制鎖)等6家五金企業醞釀突破傳統運作模式,整合資源應對日益劇烈的競爭。這與小欖鎮政府近來提出的“引導企業整合行業資源,加強分工協作,增強支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構想不謀而合。牽頭企業———高力制鎖總經理吳均毅證實了這種說法,表示合作事宜已基本商討完畢,但具體內情尚處于保密階段。吳均毅透露,這6家企業分別來自防盜鎖、鉸鏈、導軌、插芯鎖等五金制品行業中的不同領域。
對于普遍存在“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心理的企業家來說,高力制鎖這種整合做法不亞于一場小地震,“這無疑是對民企傳統創業、經營模式的挑戰”。
企業整合:1+1+1+1+1+1>6
“6家不同的企業將很快整合在一起,鑄造一個共同的品牌。”吳均毅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充滿信心地說,這次整合將會收到1+1+1+1+1+1>6的效果。
這6家企業在名企眾多的小欖鎮來說,除高力制鎖入選“中國鎖具行業經濟50強”,其余的實力和規模都較小。根據初步商定的計劃,企業整合成功后,將聯手成立鎖具銷售公司,集中資源開發設計新的產品,實行優勢互補、資源互換,通過打造同一品牌,攻克不同的市場,爭取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做大做強。
作為未來的股東之一,吳均毅對整合企業充滿了信心。在吳均毅看來,這次提出整合并非“大魚吃小魚”、也不是一般企業之間的互補合作,而是企業的聯合。
吳均毅說,企業整合后,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豐富產品線,降低企業的運作成本。比如6家企業就有6個營銷經理,人力方面存在浪費;在品牌方面,如果申請省級以上的名牌,單純一家企業申請,在產值方面短時間內難以通過,至少要花5—10年時間來營造。
“我們希望整合后,能收到1+1+1+1+1+1>6的效果。”吳均毅說這句話,隱含了當前企業老板突破困境的迫切心態—————單槍匹馬創業時代已是“昨日黃花”。
為何整合:都是競爭惹的禍
其實,這次釀造整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數月前,著名企業家何伯權就提出,小欖以鎖具為代表的五金行業,其生產環節基本相同,建議有相當規模的同行企業進行整合,把某些共性生產環節如模具、壓鑄、拋光、電鍍等工序分離出來,成立專業的生產企業。
吳均毅為何會想到整合呢?吳均毅告訴記者,自從1999年經營企業以來,感到特別累,因為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原材料上漲,給企業的資金周轉帶來一定危機,而且企業在營銷網絡拓展上花費的資金很多,造成生產成本的浪費。“我在德國考察時,發現一家叫‘多碼’的企業,由于不斷整合資源,從一個只有幾十個工人的小廠,做成一家擁有78億歐元的大企業。”吳均毅說,當時他就想我們的企業為什么不能通過整合提升競爭力呢?在今年的一次交流會上,吳均毅提出的整合計劃,得到了另外5家企業的贊同。
在“寧為雞頭、不做鳳尾”這種意識熏陶下的企業家為什么會甘心交出權力?在小欖,一個個殘酷的事實告訴他們:每年都有一批企業由于實力不夠,沒有及時提升產業層次,在競爭中被淘汰。這表明,若不改變現狀,在創業的三五年間,企業隨時有可能被淘汰,到時恐怕連“雞頭”也做不成。吳均毅說,目前企業家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從傳宗接代的思想意識中跳出,從權力的意識中跳出,多從獲取利潤的角度思考和經營企業。
民企轉型:政府幫忙突破傳統模式
據悉,我國有三大制鎖基地,一是在中山小欖;其次是煙臺、溫州。溫州的鎖具行業最先意識到力量薄弱的“瓶頸”,2003年,8家鎖具企業成立了強強集團。面對困境,小欖鎮政府也在探索鎖具產業的出路,畢竟它是該鎮最大的支柱產業。
去年,小欖鎮政府就著手對鎖具行業進行產業升級,因為鎖具行業既是傳統行業,又與高新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把看似簡單的鎖,卻要經過110道工序才能完成,如果具備一定的資金,引進先進的設計水平、設備和高素質的專業人員,一定可以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后起之秀———鐵神制鎖生產的一把指紋驗證門鎖高達180美元,價格相當于一臺小彩電,這充分體現出小商品、高科技、大市場的前景。
吳均毅的整合思維得到了小欖鎮政府的認可。小欖鎮鎮長彭志輝在9月份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上說,只有通過整合行業資源和加強分工協作,整合技術、品牌、市場、資金等,將多個具有不同技術基礎、不同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的企業,按照共同的戰略目標行事,才能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會議上,小欖鎮政府邀請吳均毅作了“整合資源,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專題發言,并呼吁企業家破除思想壁壘,實現強強合作、利益共享。
這可以看出小欖鎮政府的思路正在不斷發生轉變,尋找新的突破口,嘗試以民營企業的整合來提升區域經濟。其實,小欖鎮政府提出的整合,就資本運作而言,多家企業聯合在一起絕對可以突破單個企業資本薄弱的局限,可以幫助實力相對薄弱的民營企業提前進行資本密集型操作。這對企業的整體形象和綜合實力來說,都將是一次較好的提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