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邊境服務署宣布對原產于中國的部分銅管件進行反補貼立案調查,我國共有25家企業涉案。最近,熱衷于反傾銷的美國也一反常態,對我國銅版紙發起了反補貼調查。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美國首次對我國提起反補貼調查。種種跡象表明,反補貼很可能成繼反傾銷之后,歐美對我國企業設下的新一道貿易壁壘。
專家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采用歧視性“替代國”的反傾銷措施必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為了在貿易摩擦中把握主動,開始在隱蔽性更強的反補貼領域開辟第二戰場,準備筑起抑制中國出口產品新的“防火墻”。
對于貿易摩擦中悄然亮起的“反補貼”紅燈,涉案企業溫州天力管件有限公司董事長柳知春表示,加拿大邊境服務署對華銅管件反補貼立案的消息傳來,企業一片嘩然。因為企業對反傾銷案已經非常熟悉,但對反補貼案卻相當陌生。盡管如此,企業還是積極參加應訴,初裁結果是,反補貼稅率為17%,而其他非應訴企業則高68%。這說明,應對國外反補貼調查,國內企業要像應對反傾銷一樣,應該積極應訴。
積極應對美國對華反補貼調查,我國造紙企業也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據了解,日前,為了應對美國對我國銅版紙的反補貼調查,涉案企業之一的鎮江金東紙業已聯合國內3家同行,在國內率先積極應對。此外,山東晨鳴紙業、泉林紙業等國內規模較大的紙業集團也表示,將根據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要求,盡快作出決策,積極配合案件的應對工作。
然而,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目前,國內企業對于行業和產品補貼信息的收集及技術性整理工作相對滯后,一旦發生反補貼調查,我國企業的應對難度將十分巨大,容易導致被征收高額反補貼稅。
據有關專家介紹,反補貼調查受到挑戰和沖擊的,并主要不是企業,而是政府的有關部門。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時曾承諾,取消所有屬于《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禁止的出口補貼。這一承諾也涵蓋各級政府給予企業的出口補貼。
而目前的情況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增長、解決就業等考慮,通過信貸、稅收、電價、運價等優惠,對很多產品都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可以說,我國政府運行多年的各種產業政策,都有可能招致反補貼調查的“洗禮”。
業內人士指出,與作為企業行為的傾銷相比,補貼通常是政府的一項政策或措施。反補貼調查應訴以政府為主體,不僅針對政府的出口補貼,還針對政府的生產補貼。突如其來的“反補貼風暴”,擊中的是我國政府有關部門補貼模式的“軟肋”。
政府的有關部門如何調整補貼模式,在實現對經濟發展扶持的同時,避免貿易摩擦?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顧海斌認為,需要調整政府補貼運用的指導思路,將支持對象從注重對部分企業、部分行業和部分地區加速發展的專向性支持,轉向有效支持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將支持方式,從計劃經濟色彩較濃的行政性、指令性辦法為主,轉向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支持為主。
顧海斌表示,我國政府和企業應該高度警惕突如其來的“反補貼風暴”。各級政府應該規范自己的行為,對那些不符合世貿組織要求的政策盡快予以梳理,以免授人以柄。同時,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補貼與反補貼立法。這樣,不僅可以積極應對國外的反補貼訴訟,而且可以加強我國企業的預警機制和應對措施。
貿易摩擦又刮起“反補貼風暴”。這場“風暴”將帶動新一輪的貿易壁壘“競賽”。這不僅需要我國的出口企業做好與其“共舞”的準備,更需要政府部門及早對補貼政策進行科學的調整。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