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業區域整合的浪潮如今蔓延到了天津。
緣起:從企業改制到區域重組
說起來,天津市機床行業要進行區域整合緣于一個企業的改制。
2004年底,為使天津第一機床總廠(以下簡稱“天一機”)實現輕裝上陣,打造名副其實的中國齒輪機床研制基地,天津機電控股集團制定了該廠“改制東移”戰略,即以近5億元的投資,將該廠整體東移至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天津濱海新區。新廠區總占地面積約200畝,一期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預計到2008年初投入使用。
這本是一個企業改制的事,但正是這個項目,到2006年變成組建天津一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的雛形。這一轉變可能并沒有明確的時間標志,只是在正常的運行過程中,可能有《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的推動,也可能是沈陽、大連等企業遠處榜樣的鼓勵,以及重慶、上海成立機床集團等近期案例的觸動,到6月份《若干意見》正式文件發布以后,天一機組建天津機床集團成為定局,也使一家企業的改制變成了行業的大整合。
據天一機廠長金毅介紹,整合以天一機為主體,將明泰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由原天津市第四機床廠和天津市第六機床廠的優勢資源整合而成)、津機磨床有限公司吸納進來,打造一個以金切機床為主的機床企業集團。
區域整合無疑是天津市機床行業的發展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環,如何真正做精做強天津機床裝備工業,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天津市政府和機電工業控股集團負責人都十分關心。早在還是“改制東移”時期,天津市機電工業控股集團公司董事長張文利就親自率領班子主要成員到天一機考察,為項目運行提出了2點具體要求:一是產品定位標準要高,不僅要保持國內領先,還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最終實現全面替代進口;二是要把投入產出分析透徹,科學測算好凈資產回報率指標,可以嘗試多種投資方式,直接投資、租賃,以及在機電工業控股集團控股的前提下,選兩三個有實力的股東進行參股。
最后張文利強調,該項目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控股集團要依法操作,負責程序性和實體性的審查,全部資產都要在合法程序中進行評估。企業由金毅負總責,要做好新企業的策劃、土地置換和協作廠的建立等項工作。
在這些要求的指導下,目前,整合事宜已進行大半,明泰和津機磨的主管都由天一機派駐的人員擔任,關于土地審批方案也進入尾聲,有望于近期開工,而且廠房設計方案也已提交天津機電控股集團領導審批。
核心:一場利益博弈
天津機床企業整合一事已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但關于整合的討論卻方興未艾。
對于天津市政府及天津機電工業控股集團來說,將天津市主要機床企業整合起來,打造出一個全國知名的機床集團,既可以提高地方領導的業績,也與新發布的《若干意見》中“在保證國家控制能力和主導權的基礎上,支持各行業進行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重組”的政策相符,可以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
對于天一機來說,改制本來勢在必行,但通過自身來解決確也有重重困難。通過區域重組,理所當然能獲得中央和天津市政府更多層面的支持,而且通過社會融資也可以擴大企業的規模。另外整合以天一機為主體,新廠區的廠房也按天一機的產品要求進行設計。對天一機來說,借國家之力發展企業自身,何樂而不為?
而對于參與整合的明泰和津機磨來說,通過與天一機的聯姻,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一方面背靠大樹好乘涼,也可以借天一機之名,來擴充自己產品的銷售渠道。
這樣看起來,成立機床集團似乎是一石三鳥、人人滿意的事。事實如何呢?
不說早在20世紀90年代即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建立的沈陽、大連機床集團,即使是近期整合的上海和正在準備的濟南,也和天津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
上海參與整合的企業原本都在電氣集團旗下,是近年來因電氣集團對機床業務越來越重視,于是將旗下上海機床廠、池貝和沃倫貝格這些國內外知名企業整合為上海電氣機床集團。
濟南是機床企業重鎮,既有“十八羅漢”中盛名不衰的濟一機、濟二機,也有研究所改制、技術實力雄厚的濟南捷邁鍛壓,以及民營企業如法因,另外所有附件廠、鑄件廠也都囊括其中,構想宏大,關系錯綜復雜。
而仔細分析天津的情況會發現,此次整合基本上是以天一機為主,附帶一些小企業和協作廠,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規模擴大的天一機,天津一機床集團掛牌之后,能否比天一機本身的號召力更強大尚未可知。畢竟上海機床廠就曾在展會上發生過因顧客不知其并入上海機床集團而與其擦肩而過的情況。
對于天一機來說,在整合過程中,天津市政府和機電工業控股集團都對其土地置換、人員分流各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和政策優惠,應該說在《若干意見》的推動下,天津市政府會對天津市機床行業更加關注。但不得不考慮的事實是,天津因地域特色和產業分布,對化工、物流、空港等有巨大經濟利益的項目肯定會更為關注,因此金毅也表示“政府只能起引導的作用,最終把項目做成還要靠企業自身的努力”。
對參與整合的企業來說,天一機以銑齒機為主,其名聲能否提升明泰和津機磨的知名度尚不能知。而且從整合后的實際情況考慮,金毅多次強調,整合主要是把其他企業的優勢資源拿過來使用,至于其生產經營情況則要由企業具體負責,而且其花5億元巨資打造的產業園,也主要是按天一機的產品需求設計的廠房結構,似乎其他企業在園區內如何發展并未在其考慮范圍內。
對此,也許天津市另一家金切機床企業天津市第二機床有限公司有著更清醒的認識。其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廣林即表示:“整合本身是一件好事,可以把優勢資源集合在一起,把企業做大做強。但改制又如同經歷過一場生死大戰,天二機剛經歷了一次,元氣大傷,正是修復和繼續發展的階段,如果再參加一次整合,拖個三年五載的時間,企業的發展將大受影響。所以我們希望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整合的事先不做考慮。”
局外:專家觀點
因眾說紛紜,記者專門就天津市機床企業整合的問題采訪了相關方面的專家。
有人說:天津市機床業在全國機床區域布局中的地位不算重要,如果能因組建機床集團提高行業地位也是好事。
也有專家表示:企業體制落后要改,但是不是一定要用組建集團的方式呢?大家都看到沈陽、大連的成績,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其情況有特殊性,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力推出來的產業集團,其他地區可能有別的特色產業,而不能像東北這樣對裝備行業提供這么多的扶持。
現在地方重組一擁而上,誰也不知道結果如何。但不能說因為某些人覺得不好,就把他一棒子打死,胎死腹中,可以先嘗試,讓時間來說話。
另外,還有一些專家認為:改制、重組都不是目的,關鍵是要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為企業設計出符合市場規律的發展方案。因此討論重組本身是否合理、是否能解決企業累積多年的問題,以及重組后企業是不是一定就都煥發生機,既不現實,也沒有意義,還是要看如何操作。
如此看來,天津市整合各方如何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又不因妨礙他人利益而產生糾紛,還是一個需要論證的問題。不過可以讓他們思考的時間還很長,因為這個項目最早也要到2008年才能完工,而再加上搬遷、改制等各種情況,據金毅介紹,2010年能進入正常生產即算快的了。
一個長期規劃,只能從一步步做起,而結果如何,至少也要等其真正開始實施后才能知道吧。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